下载

绿动北疆 绘就兴安盟生态新画卷

时间:2025-06-05 15:23
来源:兴安日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广袤的祖国北疆,有一片被绿色拥抱的土地——兴安盟。

  这里,草原如碧波荡漾,森林似翠绿屏障,河流清澈见底,生态资源丰富多样,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服务区。

  近年来,兴安盟全面推进“美丽兴安”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抓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抓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抓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以绿色发展的强劲脉动绘就了一幅幅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归流河生态公园

  绿染兴安的生态实践

  ——构筑牢固生态安全屏障

  “过去这里风沙大,出门都得捂严实了。”夏季到来,兴安盟科右中旗新佳木苏木浩力宝嘎查的牧民额尔德木图回忆起往昔,眼中满是感慨。而今,站在嘎查的沙地治理现场,只见一排排新栽的树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昔日的黄沙地逐渐披上绿装。

  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和松嫩平原之间的兴安盟,像一道天然的立体屏障,坐落在东北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的交接处。在这里,茫茫林海和漫漫黄沙进行着“绿”与“黄”的殊死较量。

  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  

  科右前旗柳树川村义务植树现场

  兴安盟聚焦实施“三北”六期工程,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参与等方式,系统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以及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绿化、矿山整治、河库连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全力推进禁牧、禁垦、禁伐工作,全盟503万亩沙化土地减少至357.71万亩。

  一轮又一轮的造林绿化热潮,换来了铺天盖地、漫山遍野的绿色。

  兴安盟把保护草原和森林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植被覆盖度、森林覆盖率实现“双提升”,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高于全区30个百分点。

  同时,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坚持面上治理与专项重点工程同步实施,全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1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9万亩,治理侵蚀沟1513条。全盟中度及以上强度的土壤侵蚀面积较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减少40%,水土保持率达到65.88%,水土流失状况实现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碧水蓝天的生态保卫战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

  走进乌兰浩特市巴彦查干山景区(AAAA),从空中俯瞰宛若一个多彩的调色盘,青翠的嫩草与多彩的鲜花交相辉映,一步一景。游人行走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这里以前是几个光秃秃的废弃矿坑,经过3年治理,矿区变成71万平方米的花田,盛开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景区负责人介绍,当地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工作,利用矿坑地形地貌特点,通过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了天骏廊桥、花谷清泉和格桑花海等景点。  

  巴彦查干山景区

  20世纪以来,巴彦查干山一直是乌兰浩特市的重要采石点,长期开山炸石形成了12座废弃矿坑,加上水土流失,造成山体裸露、植被覆盖率低。2017年,乌兰浩特市入选“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借助转型机遇,以巴彦查干山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并推进旅游融合,如今废弃矿坑释放出经济红利和社会福利。

  巴彦查干山的绿色转型,正是兴安盟全力打响生态保卫战的一处缩影。兴安盟还通过实施工业、燃煤、机动车、秸秆污染综合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91.2%提升到97.5%,城市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从3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3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综合指数位居全区前列。

  同时,通过实施“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全盟地表水国考断面年均水质、旗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水,是生命之源;天空,是兴安盟的另一张名片;土壤,更是兴安盟发展的重要基石。

  兴安盟着力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源头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持续开展农业“四控”行动,全盟农药、化肥用量实现负增长,农业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得到“双控”。全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92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2100万亩次,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约80%。实现了节本增效、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解决了秸秆留地覆盖难、农田黑土流失等突出问题,达到护生态、兴产业、富百姓的“三效益”。

  “绿链”延伸的生态产业画卷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走进兴安盟,清洁能源的“风”吹绿了岭上兴安。随着国内最大陆地风电基地——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在兴安盟建成投运,兴安盟的风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强势。

  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每年提供清洁电能可达100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2.25万公顷。同时,项目全寿命周期对兴安盟地区税赋贡献超过50亿元。

  山顶风光无限,田间同样大放异彩。依托绿色生态发展的产业正逐渐在这片热土上汇集。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兴安盟大米”主产区扎赉特旗迎来水稻插秧季。农机手们操作着插秧机,在一块块规划整齐的水田里穿梭作业,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稻田新图景。

  手握生态和农牧业双重资源底牌,兴安盟坚持建基地、强龙头、创品牌,做好农畜产品“产、加、销”大文章,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盟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到740万亩,占全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48.7%,“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87亿元。

  怎样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围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经济发展目标,兴安盟持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率先在全区完成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全盟生态产品总值(GEP)达4718.7亿元,并完成CCER林业、VCS草原、VCS农田3项全区首单碳汇交易。  

  游客徜徉阿尔山森林花海

  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24年,阿尔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旅游收入73.7亿元,创历史新高。“阿尔山旅游一定会火起来”的殷切期盼,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变为现实。

  近年来,兴安盟坚持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战略,以阿尔山市为龙头扎实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品体系逐步丰富,旅游客源市场持续拓宽。阿尔山市积极创建全区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兴安盟荣获全国首批、全区首个“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全盟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  

  洮儿河国家水利景区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兴安盟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通过实施更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品牌建设,不断提升生态“含绿量”,持续提升发展“含金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也)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查看原文】 【编辑:吴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