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26 10:12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再添生动注脚: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卢汉清教授走进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以“走进我们生活的机器人”为题带来科普讲座,为学生点燃科学探索热情。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初一(四)班学生史皓予感慨:“讲座让我看到机器人领域的无限可能,更想努力学习为科技进步出力。”
这场科研殿堂与校园课堂的联动,正是呼和浩特市构建“政产学研用”多级协同创新生态的缩影。
从曾经的“单打独斗”迈向如今的“多极联动”,呼和浩特正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新高地。
在“科技兴蒙”战略引领下,呼和浩特市积极构建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网络,主动链接京津冀、长三角等优质资源,联动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在乳业、草业、生物育种等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乳业方面,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不仅突破功能型乳制品创制技术,还在全产业链上掀起技术革新风暴。高产荷斯坦奶牛自主繁育技术的成功,让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种源根基更加稳固;替代进口饲料的创新成果,极大降低了乳业对进口饲料的依赖,实现降本增效;功能性高价值配料的升级,则推动行业不断推出领先的功能性系列产品;乳品深加工中乳铁蛋白关键分离技术的攻克,更是为整个乳品加工领域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目前,乳业国创中心围绕5大战略目标,聚焦16项重点研究领域、48项重点研究方向,构建起拥有600个研发项目的庞大项目库,已开展科研项目237项,发表论文190篇,发布标准18项,出版专著3部,成为行业创新的中流砥柱。
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也毫不逊色,专注乡土草种培育,在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成果丰硕。研发出国内首个苜蓿高通量表型机器人,搭建共享平台,鉴定评价周期缩短超30%;构建苜蓿育种加速体系,将育种周期缩短4-5年。为助力“三北”工程,中心培育了28个品种并建立原种生产田,还自主研发草地生态动态监测长续航、高精度AI+边缘计算巡航无人机。此外,首届中心主任拟由冯起院士担任,咨询委、技术委主任委员拟分别由种康、南志标院士担任,强大的人才阵容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
而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市海淀区共建的“两小时创新圈”堪称典范。凭借便捷的高铁交通,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林銮、李济民仅用两小时就能从北京抵达呼和浩特,深入内蒙古通昇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其量身定制数字化改造方案。自“两小时创新圈”启动以来,高能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顺利揭牌,中心主任王雪松介绍,已精准对接22个前沿科技项目,涵盖11个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北方地区首支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也已在呼和浩特市注册并运行。
不仅如此,呼和浩特市在全域创新格局上也积极谋篇布局。围绕“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全力打造“六个区域中心”,推进“一区一园多平台”建设,呼包鄂国家自创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强化校地合作,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国家乳创中心与123家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10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产业化;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挂牌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益生菌、工业软件等一批市场化研发机构也纷纷实现实体化运行。
在创新平台能级提升上,2025年首批呼和浩特市技术创新中心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公示结束,8家创新平台成功获批立项。目前,全市已拥有17家技术创新中心与重点实验室,构建起“市-自治区-国家”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机制,为产业创新发展筑牢根基。
如今的呼和浩特,正以开放之姿整合创新资源,从“青城科创走廊”迈向“世界乳业科技之都”。未来,呼和浩特将持续深化区域合作,以创新为引擎,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书写更多的“首府精彩”。(记者 刘洋)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