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3 11:34
来源:兴安日报
八月的兴安盟,草原碧绿如毯,马头琴声悠扬。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北疆热土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那达慕”盛会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达慕大会,而是一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盛宴,一次创新要素的激情碰撞,更是一曲科技突围、赋能产业、驱动振兴的壮美交响。
从8月7日持续至9日,由兴安盟科技局主办的兴安盟首届科技那达慕暨“蒙科聚”系列活动,以“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展、生态交流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奏响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科技突围的最强音。
创新成果的大比拼
走进兴安盟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这里正在上演一场科技界的“那达慕”盛会——首届科技那达慕暨“蒙科聚”科技创新大赛。30家企事业单位携“硬核”科技成果同台竞技,农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项目精彩纷呈。比赛采用“6+3+1”路演答辩模式,参赛选手在限时内充分展示项目亮点,评委从技术创新性、市场前景、团队实力等多个维度进行专业点评。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会。兴安盟科技局局长肖翠艳的话道出了活动的真谛:“让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科技成果‘浮出水面’,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科技那达慕的魅力在于其“那达慕”式的展演方式——将严肃的科技成果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粳稻研究所的“兴育”系列新品种、五岔沟镇的“三色”木耳、聚美恒果的提前上市鸡心果、隆华农业的焖制米饭……这些展区的“网红”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让科技创新变得可触可感。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存在,这正是科技那达慕的独特魅力所在。
科技突围的大冲锋
在科技突围的战场上,兴安盟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起冲锋。8月9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示范项目“北方春玉米矮秆早熟耐密高产种质创新与应用研究”启动会,正是这场突围战的典型代表。该项目聚焦国家种业振兴战略,旨在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培育适应北方春播区的高产、优质、抗逆玉米新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顶尖科研力量的汇聚,彰显了兴安盟在种业创新上的决心与魄力。
科技突围不仅发生在实验室里,更活跃在田间地头。科技那达慕期间,“三区”科技人才及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六送”精准服务。玉米产业团队推广节水增产技术,大豆产业组提供全生育期技术指导,水稻专家为防洪涝支招,肉牛、肉羊、饲草等产业专家团队各显神通。张悦忠、柳宝林、黄金龙等科技特派员的名字被农牧民牢记,他们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这种“服务下沉、技术落地”的科技服务模式,正是科技突围最生动的注脚。
科技赋能的大助力
科技那达慕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首届“蒙科聚”创新成果展上,近200类创新产品集中亮相,展现了兴安盟在种业创新、林果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实力。这些成果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蒙科聚”兴安分中心精准征集的30余项科技需求,将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实现需求与解决方案的高效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与兴安盟本土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正如兴安盟科技局所规划的,通过“科技局搭台、企业唱戏、市场买单”的创新生态,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赋能成效显著。现代农业中,节水增产技术提升粮食产能;清洁能源领域,创新技术提高利用效率;智能制造方面,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更为兴安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发展理念的大推进
科技那达慕的深层价值在于其作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平台作用。通过集中展示创新成果、促进技术需求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兴安盟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的振兴之路。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每季度对接高水平高校院所,年度举办研讨会,这些举措将形成持续的创新驱动力。
科技突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随着“寒地优质高食味水稻”以及“北方春玉米”等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和科技重大示范专项的启动和实施,兴安盟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科技赋能产业将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为“科技兴、产业旺、百姓富”的美好画卷增添更多色彩。
草原上的科技那达慕,是一场创新要素的盛大聚会,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科技与人文辉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兴安盟正以科技那达慕为起点,书写北疆大地科技突围、产业振兴的壮丽篇章,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兴安力量”。(实习记者 张欣媛)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