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国家级“高产优质节水多年生 人工草地试点建设”项目启动

时间:2025-08-17 09:00
来源:内蒙古日报

  8月12日,呼伦贝尔农垦浩特陶海农牧场公司第四连(队)的天然草原上,深松整地机按照30厘米以上标准深度有序作业,卫星导航系统确保耕堑百米直线误差不超20厘米——这标志着国家级“高产优质节水多年生人工草地试点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为我国北方草原退化治理注入新动能。

  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但7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草原退化面积占比超35%,天然草场产草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40%。生态保护的硬任务与畜牧业发展的饲草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草原治理的突出难题。

  为此,2025年4月,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商请指导实施多年生人工草地试点建设的函》,明确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和新疆昭苏马场启动试点。浩特陶海农牧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7.45万亩草场基础及完善的机械化设施,成为本地区首个项目实施单位。

  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部署的重点试点项目,该项目紧密呼应“草种业振兴行动”国家战略,直击国内优质羊草种源短缺痛点,计划在4779亩天然草原上科学建植多年生羊草,探索草原生态修复与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

  选择羊草作为核心品种,正是看中其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其根系可达2.5米深,能形成三维固沙网络,使地表输沙量减少78%;同时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1%—15%,是优质饲草。项目采用“种子田+商品草田”模式,600亩水浇地用于培育优质种源,4179亩旱地建设商品草生产基地,预计3年后旱作亩产可达220公斤,是中度退化草场的7倍,将有效缓解草原保护与过牧的矛盾。

  为适应呼伦贝尔高寒气候,项目团队制定了精准种植规程:8月播种,亩播量2公斤,配合测土配方施肥10—20公斤;第一年刈割1次,从第二年起,旱地年刈割1次、水浇地2次,既保证牧草品质,又促进根系发育。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全程参与技术指导,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形成标准化流程。

  目前,围栏内的土地已完成播种。这片中度退化的天然草场,3年后将实现“双重蜕变”:生态上,植被盖度提升40%以上,防风固沙效率提高60%,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加0.1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地表径流60%以上,成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屏障的重要支点;经济上,预计第五年商品草田亩利润达175元,种子田亩利润超600元,4779亩项目区年收益将突破300万元,带动经营收益增长15%—20%,同时600亩种子田年产种量可达1.2万公斤,缓解国内优质羊草种源短缺难题。

  “项目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种业振兴行动的具体举措。”浩特陶海农牧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将为北方草原退化治理提供“生态修复+产业培育”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记者  李可新)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查看原文】 【编辑:江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