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夕阳下流水绕绿沙,外国友人边拍照边夸:中国治沙真行

时间:2025-09-17 15:49
来源:北疆新闻© 原创

DJI_0453.JPG

9月16日拍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镇的鄂尔多斯“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 北疆新闻记者 李文华摄影

  北疆新闻鄂尔多斯9月16日消息(记者 杨净毓 李文华)“原想见识纯粹的沙漠,却意外看到了治理沙漠的多元路径,这趟观摩远超预期。”9月16日下午,《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秘书处对外关系官马科斯·蒙托罗·阿卢埃站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镇的鄂尔多斯“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里,望着连片的光伏板感慨道。

WechatIMG1638.jpeg

9月16日,与会嘉宾在库布其沙漠开心自拍留念 北疆新闻记者 杨净毓摄影

  当日上午,以“科学治沙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开幕,与会嘉宾实地探访库布其北缘锁边林带、“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以路治沙示范区等点位,沉浸式感受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成果。

DSC07238.JPG

9月16日拍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镇的鄂尔多斯“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 北疆新闻记者 杨净毓摄影

  在库布其沙漠里,光伏板阵列如银色海洋向沙漠深处铺展,板下柠条等植物绿意点缀。马科斯・蒙托罗・阿卢埃一边用镜头记录眼前景象,一边与同伴交流:“这里既利用太阳能发电,又固定了沙丘,让我直观感受到中国内蒙古治沙经验的价值,中国治沙真行。”

DSC07279.JPG

9月16日拍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镇的鄂尔多斯“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 北疆新闻记者 杨净毓摄影

  据介绍,该基地以光伏治沙为核心,建成后可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配套光伏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真正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生态增效”的多重效益。

DSC07306.JPG

与会嘉宾了解保水材料样品 北疆新闻记者 杨净毓摄影

  “这种保水新材料太神奇了!非洲南部国家太需要这样的技术。”在以路治沙示范区,UNCCD土地英雄马里赫撸联盟执行经理罗基亚图・特拉奥雷,捧着工作人员递来的保水材料样品,眼中满是期待。工作人员王雅哲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保水新材料,防水沙产品能将沙漠沙子转化为防水混凝土或景观用沙,保水剂更是能吸收自身重量1000倍的水分,可持续使用3到5年。”听闻技术细节后,罗基亚图・特拉奥雷当即与王雅哲互留联系方式,约定后续深入洽谈合作,“中国治沙不仅有技术,还有完善的协作体系,希望马里能借鉴这样的方案,改善当地沙化困境。”

DJI_0499.JPG

9月16日航拍角度的穿沙公路 北疆新闻记者 李文华摄影

  沿着以路治沙示范区内的穿沙公路前行,银灰色路面如丝带般划破沙海,两侧起伏的沙丘被整齐的治沙网格固定,沙柳等植物扎根其间,勾勒出“沙退绿进”的生动图景。

DSC07294.JPG

穿沙公路两侧起伏的沙丘被整齐的治沙网格固定 北疆新闻记者 杨净毓摄影

  据了解,达拉特旗已构建“三横六纵”立体公路网,穿沙公路总里程544公里,带动生态治沙约48.9万亩。2025年5月通车的“巴音-蒲圪卜穿沙公路”,通过沙柳网格沙障、16万株种苗种植等措施,治理沙地1270亩,为180万千瓦光伏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到2030年,当地还将新增穿沙公路185公里,让“以路治沙、路随绿延”的模式持续拓展。

DJI_0512.JPG

9月16日航拍角度的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 北疆新闻记者 李文华摄影

  暮色渐浓时,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的景致格外动人,黑赖沟孔兑河长95公里,流域面积124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37%,蜿蜒曲折地穿梭在绿意浸染的沙漠中,流水无声,缓缓淌过草木初生的岸畔,为这片曾饱受风沙侵袭的土地,注入了温润的生机。

  巴西阿巴气候解决方案创始人贝阿特丽丝・阿泽维多・德・阿劳若特意与同伴在此合影。“中国在荒漠化治理上的投入和坚持令人敬佩,不仅把沙漠变成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贝阿特丽丝·阿泽维多·德·阿劳若坦言,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效超出想象,“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世界,能帮助更多国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治沙路径,这正是国际合作的意义所在。”

DSC07313.JPG

鄂尔多斯林沙产品展示 北疆新闻记者 杨净毓摄影

      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重要平台,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创办18年来,始终围绕荒漠化防治与绿色经济发展课题凝聚共识、推动实践。2017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向论坛致贺信,为全球生态治理指明方向;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动员令,为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内蒙古作为我国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肩负着“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务,三大标志性战役中“两个半”在内蒙古落地。其中,鄂尔多斯堪称中国荒漠化防治的生动缩影,不仅筑牢了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更以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查看原文】 【编辑:吴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