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红山区:红山一脉贯春秋

时间:2025-09-17 11:29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红山区新华步行街航拍。 红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日出红山后,龙兴潢水源。

  五千多年文明血脉,四千载城邑肌理,浓缩于此。

  如星河垂野照亮来路,似古木盘根滋养新枝。

  赤峰市红山区,于英金河畔一次次回望,泱泱文脉饱含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日出红山后

  北红山,南良渚。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最负盛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大约在距今5800年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基础。

  何以红山?

  红山文化博物馆给我们答案。

  沿着展厅悠游徜徉,每一步都踏在文明演进的年轮上。

  展柜中展示的是出土于红山文化遗址的碳化粟,又称小米,而小米的种植起源,要追溯到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

  和兴隆洼文化时期相比,红山文化时期旱作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植物考古专家、赤峰学院副院长孙永刚说,“植物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先民驯化农作物后,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奠定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坚实生产生活基础。”

  缓步转入一个个展区,石器、陶器、玉器、大型的聚落遗址以及坛、庙、冢结合的大型祭祀类建筑等展品,将红山先民的实用技艺、建筑形式、精神信仰娓娓道来。

  彩陶的出现和玉器的发展显示了红山文化的创新活力。

  “你看它的纹饰,有来自中亚一带的菱形方格纹、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和红山文化本土的龙鳞纹。”红山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骆玉梅指着一件在阿鲁科尔沁旗出土的黑彩红陶筒形罐(模型)说,“苏秉琦先生曾说过,这是5000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的典型例证。”

  玉器作为身份等级和地位的标志,是红山文化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一件件精美的红山玉器,浑然天成,最终发展成更具社会功能的礼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接续发展的牢固根基。

  郭大顺先生曾用6个字概括红山文化:坛庙冢,玉龙凤。“这6个字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六种因素。”他说。

  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

  牛河梁遗址坛、庙、冢齐全,是古国祭祀的形制特征。“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中华文明中的许多传统元素如崇龙尚玉、敬天法祖等均源于红山文化,成为中华礼制文明的重要源头。”骆玉梅介绍说。

  此时,中华大地“满天星斗”竞相闪耀,古国间存在远距离的文化交流。龙的构形理念、玉的礼制规范、“天圆地方”的观念等文化精粹,成为各“国”彼此可以相互交流、可以共享的核心文化要素。

  红山文化的流脉传承和比邻交融的过程,讲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方国崛起时

  今天的你,理想的家是什么样子?

  要地段好、环境好,空间够大、布局合理,有动线合理的厨房和足够的储物空间,还得南北通风、采光好,通水电暖燃气。

  其实古人也是这么想的。

  走进位于红山区的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40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先民的“住宅”呈现在眼前。

  一座座圆形房址或用土坯垒砌或夯筑而成,土墙依然挺立。

  “二道井子遗址的房址大体可分早、中、晚三期,多为圆形地面式建筑。”随着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讲解员马佳璐的介绍,记者慢慢分辨出先民“住宅”的回廊、侧室、灶坑、门道、窖穴、灰坑、院墙,有的回廊内用短墙隔成一个个小空间,可能用作柴房、家畜饲养。

  有一座房址墙体为土坯层层错砌而成,房屋内外多抹有草拌泥,有了防寒防暑措施。这座房址面积约为72平方米。房址门道朝向西南,灶处于房屋中间,室内居住面略高于房外路面。

  “在赤峰地区,冬天刮的是东北风,所以在山岭处阳面建造房屋,同时设置有较长的弯曲门道,能有效避免寒风长驱直入。灶处于房屋中间,是为了能更好地将热量辐射到房屋各处。垫高的土门槛让室内地面高于室外,有效地避免积水流入室内。”赤峰学院学报主编孙国军从传热学角度对二道井子遗址晚期房址进行了解读。

  二道井子遗址年代距今4000—3500年,位于一个海拔600米、地势平缓、东高西低的山坡上,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的典型代表。其南北为凹陷地面,东面靠山,西边临河。

  从博物馆展示的遗址复原沙盘,可以看到二道井子遗址规模宏大,依次分为墓葬区、作坊区和窑址、生活区三个部分。目前遗址已探明面积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3万平方米,清理出的遗迹单位共710余处。

  环壕、城墙以及城墙上的通道组成古城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聚落内部的院落、房址、窖穴、广场、小巷、散水等遗迹单位,展示了一处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生活场景。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西辽河流域的又一个文化昌盛期,其社会发展已进入方国文明阶段。”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路景天说,“这一时期密集分布在河谷地带的聚落几乎都有防御设施,而且强调布局和规划,管理有序,等级分明。”

  雄伟壮观的遗址震惊了考古界。

  遗址中最大的房址约110平方米,它前面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小型的广场。据介绍,房子应为供聚落首领居住的中心性大房址,广场则为举行集会或相关公共活动的场所。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国祥在《赤峰二道井子聚落的形制布局与社会关系探讨》一文中指出:“以二道井子为代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型聚落,在营建之初便经过了严密的规划,体现了邻里和睦、和谐相处的内部社会关系。”

  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有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最精彩的要数彩绘陶器,陶器上的纹饰和中原夏商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几乎一致。

  遥相辉映的纹饰,诉说着二道井子先民以陶为纸,以纹为信,将北疆大地的文化印记悄然汇入中华文化的璀璨长河。

  非遗正青春

  源远流长的文脉滋养了这片土地。

  这几天,赤峰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掐丝工艺葫芦代表性传承人冯春柳在朋友圈晒出了她的最新作品“掐丝小玉龙”。只见不到巴掌大的小葫芦上,红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C形玉龙形象,在景泰蓝掐丝工艺丰富的釉色变化和纹饰雕琢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红山文化主题的作品特别受欢迎。”冯春柳说。她不仅手艺精湛,更注重将北疆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去年她携“玉出红山”系列作品参加了“赤峰好物进北京”活动,被一抢而空。

  走进冯春柳的工作室,诗意的山水、灵动的雄鸡、磅礴威严的祥龙、古灵精怪的哪吒……一个个葫芦在她的巧手下绽放出了绚丽光芒。葫芦谐音为“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吉祥物之一。

  执画笔点染江河,运烙铁烫刻光阴。冯春柳自幼受家人影响学习葫芦烙画、葫芦彩绘等技艺,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研究出景泰蓝掐丝工艺葫芦技艺。在她手中,朴拙的葫芦化作东方美学的载体,传递着五千年文明的审美自觉。

  传递美的不仅是葫芦,还有剪纸。

  走进红山非遗传习所,桌上、墙上,一张张色彩绚丽的剪纸撕纸作品,仿佛被注入了呼吸,那蓬勃的生命力几乎要穿透薄纸,让整个房间都随之流动。目之所及,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被匠心与灵动的美所占据,令人屏息凝神。

  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古族纸艺(红山纸艺)代表性传承人萨仁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剪纸。只见剪刀上下翻飞,一匹匹自由逐风的马儿便从纸上诞生。

  赛马、套马、玉龙、玉凤、昭君出塞、土尔扈特部东归……萨仁老师创作了大量北疆文化主题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主题的作品。30多年来,她在继承民间传统剪纸的同时,又创新了撕纸拼贴、皮剪纸、皮彩绘剪纸等形式,“我始终保持着探索的欲望,在创作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尝试创新,无论是在技法上、表现上还是色彩上,都想再创新一下,再进一步。”

  当创新叩响传统之门,它所释放的正是这般无与伦比的美。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记者 于海东 李倩)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查看原文】 【编辑:吴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