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网 > 盟市 > 包头 > 正文

  “快过年了,路上的车变得越来越多了,大家出车多注意安全。春节前,咱们还要去孤寡老人家里,看看他们过节准备的怎么样了。”1月15日,记者走进青山区雷锋车队党群活动中心,队长马文刚正和队员们讨论春节的探访活动安排。

  每年春节,雷锋车队都要去帮扶的老人家中进行探望,这一看就是16年。

  作为一支以“雷锋”命名的出租车行业志愿者服务车队,雷锋车队2007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16个年头。活动中心墙面的架子上,摆满车队多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牌,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全区“六个好”社会组织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的背后,是300多位雷锋车队队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善坚守,他们用爱心、善行擦亮了流动的“城市名片”。

  1673849671140141.jpeg

  马文刚和队友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出租车司机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城市形象,我们雷锋车队要严格要求自己,打造好城市名片,将雷锋称号落到实处,为社会做事,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马文刚说。

  在活动中心的书架上,一摞摞记录册沉甸甸的记录着16年来雷锋车队的“行动轨迹”。说话间,马文刚拿起记录册向记者介绍说:“这是今年3月5日的内容,每年献血日我们都义务献血,队员们放弃宝贵的跑车时间,每一次都来60多人,其中一位队员是熊猫血,每年都会来。这是2022年4月17日我们去大青山植树活动,这是7月31日我们在黄河拾荒,大概有50人......”桩桩件件,如数家珍。

1673849702205562.jpeg

  马文刚今年虽然已经60多岁,早已从出租车司机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他一直作为“总指挥”,身体力行为车队的公益活动操心忙碌着。

  小区内,队员张震一边擦车一边介绍车队的“密码”。“在车身后方,我们都贴上了雷锋车队的标志,标志下有马队长的联系方式。市民需要帮助,就可以拨打马队电话,说清楚情况,马队就会通过对讲机,将最合适的司机指派到市民身边。”张震说。

  16年间雷锋车队日益发展壮大,队员由最初的6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车辆由原来的几十台增加到200余台。看到一个人的努力变成一支爱心团队,马文刚心生感慨:“我相信,我们会将雷锋精神很好的践行下去,这些爱心服务举措也能在队员中传递下去,更好地温暖整个城市。”

1673849732449596.jpeg

  在雷锋车队中,的姐曹晓瑞自车队成立以来就加入其中,十多年来一直帮扶一名残疾病人。因为她下肢残疾,每次去医院都需要曹晓瑞将她在家中背上出租车,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她被曹晓瑞的坚持所打动。她常说,这10年来,特别感谢雷锋车队的队员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和亲姐妹一样亲。

  “我也是被雷锋车队的精神感染,自发加入到车队中。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一些温暖。”曹晓瑞说。谈起加入雷锋车队的初衷,大家都表示离不开对志愿服务的真挚热爱。

  对于以开出租车养家糊口的“的哥”“的姐”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挣钱养家的时间做好事?”面对记者的提问,曹晓瑞说:“起初是看到有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忍不住就伸把手帮一帮,后来做着做着就习惯了,挣钱的事不差这点时间。”

  随着队伍的壮大,雷锋车队也逐渐建立起完整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马文刚介绍,想要加入雷锋车队并不只是做件好事就行,司机首先不能有投诉记录,还要考察车容车貌。同时心态也很重要,不能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更要有责任心。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雷锋车队根据行业特点和优势,专门设立“流动课堂”,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由于大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开车,我们就约定好每天的午饭、晚饭间隙,由车队党员轮班在微信群里分享学习内容,在车队内掀起学习热潮。”马文刚介绍,平日里,党支部号召车队党员带头立足岗位、奉献爱心,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弱病残提供免费出行服务,为出行不便残疾人送去生活物资,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据统计,雷锋车队自成立以来帮助寻找走失的老人和智障失踪的孩子350多次,义务植树2000多棵,高考期间“爱心送考”万余名考生,“保护母亲河,黄河拾荒活动”捡拾垃圾百余车。累计为贫困大学生、孤儿、白血病和尿毒症患者、回不了家的民工和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累计35万余元,返还乘客现金24.5万余元、遗失手机2000多部、笔记本电脑13台、其他物品价值超过30多万元。

  凡人善举,最暖人心。雷锋车队穿梭在包头的大街小巷,在行驶的车轮上将雷锋精神的火种、志愿服务的精神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雷锋精神历久弥新。

  (文/记者 樊佳疑 图/记者 樊佳疑 贾荣)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刘哲
70

北疆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这一课:向土地“学习”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