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24日电 题:探访在黄沙里扎根40年的治沙劳模殷玉珍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的井背塘,殷玉珍正俯身于小米地中锄草。梳着乌黑油亮的长辫子,身着一件艳丽的红上衣,穿着一条洗得发白的绿裤子,是她钟爱的装束。
微风拂过,带来四周林海的清凉。然而,时光倒流40年,这里唯有肆虐的风沙,沙丘吞噬着毛乌素沙地的生机。
“我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沙漠把我欺负死!”——近日,记者在探访中国治沙劳模殷玉珍时,她依然重复着当年的这句话。
她回忆最初治沙时,无机械、无支援,仅凭夫妻二人粗糙的双手、几把铁锹和向亲友赊借来的树苗。挖坑、栽苗、挑水……风沙无情,树苗成片死去,最初的成活率不足两成。每一个返青季节的期待落空,都带来锥心之痛。
在困难面前,殷玉珍从未低头。她反复观察、摸索,寻找更耐旱的树种,改进种植方法,在昔日的不毛之地上,构筑起一道长逾30公里、总面积超过6万亩的“绿色长城”。
风沙止步,鸟兽归来。盘坐绿树覆盖的小沙丘上,殷玉珍感慨:“我没事时就喜欢坐在这里,看着这么多的绿色,心里就特别满足。”
绿树锁住风沙后,殷玉珍的目光投向了沙土深处的潜力。她发现,治理后的沙地土质疏松、日照充足,是培育优质谷物的天然沃土。
经过反复试种筛选,以她名字命名的“玉珍沙漠小米”诞生。
为了让小米更优质,她坚持不用化肥,每年对土地深耕细作七到八次,只为保持土壤松软、增强作物吸水能力。
“干旱不忘锄地,下雨不忘排水”——这句朴素的话语,凝结着她一生的农耕智慧。
生态、有机的品质让这“黄金小米”身价倍增。她牵头成立合作社,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昔日贫瘠的沙地,如今亩产效益远超普通农田,成为乡亲们捧在手里的“金饭碗”。
绿色版图不断扩展,殷玉珍的梦想也在生长拔节。她将目光投向了经济价值更高的林果业。在生态林环绕的粟米地旁,苹果、西瓜、海红果、杏树、桑葚等果树深深扎根沙地,开辟着新的“甜蜜战场”。
问及初衷,她坦言笑道:“果子既能充饥又能解渴,多好!”
记者采访当天,殷玉珍环抱着一棵已难一人合抱的树干,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她将这些植被统一唤作“我的孩子”,眼中流淌着深情的自豪。
“过一二百年,松树也长到楼房高,游客摸着树皮的皱纹,就像摸到我手心的老茧。大家问‘谁栽的?’——就是我殷玉珍栽的!”殷玉珍幽默地说。(李爱平 孟瑞林)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