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网 > 盟市 > 兴安盟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最早实践地,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诞生地。作为首批被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兴安大地上常开长盛。

  “火焰蓝”的“民族情”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当时救我们的消防指战员也都退役了,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还是非常激动。那天晚上到医院之后不到一个小时,孩子就出生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后果会是什么样。”蒙古族牧民包宝石真诚地表达着他对科右中旗消防救援大队消防指战员的感谢。

  科右中旗消防好来宝宣传队正在排练。张兆琪 摄

  原来,2010年12月23日晚,在兴安盟罕见的暴风雪灾害中,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海利金茫哈嘎查的包宝石和临产的妻子包水花被暴雪困在前往医院的途中。正好碰上了要去执行任务的大队消防指战员。于是,指战员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低温、不惧刺骨寒风,爬进车身底下,用双手抠搬冰雪。为了不让轮胎打滑,大家脱下大衣垫在下面,用单薄的身体贴住冰冷的车身,奋力向前推,最后把车推出雪坑,使得夫妻及时赶到了医院。为了永远记住消防指战员的恩情,包宝石给孩子起名包消防。

  那场冰雪灾害之后,大队消防指战员每年都会带着生活用品去看望包消防一家,聊聊家常,帮忙干活,续写消防指战员与少数民族群众的不了情缘。

  葡萄园里的兄弟情

  初秋的突泉县太平乡,天空中飘着雨丝,街上静悄悄的,但在张景富家的葡萄种植大棚里,张景富、林占友、许红建三个人却聊得热火朝天。三个人一会讨论各家的葡萄长势,一会研究大棚葡萄应该如何嫁接,一会又都撸起袖子到葡萄架子底下拔起了草,三个人虽然民族不同、年龄不同,但却因为有着同样的产业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张景富的葡萄种植大棚位于太平乡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作为典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区,园区内居住的1300余名群众,有汉族、蒙古族、满族、苗族、锡伯族、达斡尔族6个不同的民族,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政府为他们盖起了种植大棚,引导大家走上了大棚果蔬种植的农旅融合致富路。今年,张景富家的葡萄种得又大又甜,一串串葡萄挂在架子上十分诱人,他家大棚也自然而然成了大伙交流经验的“交通站”。

  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以打造“现代化产业示范园区、高质量发展生态示范园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区”为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同时还在日常开展各类增进各民族群众情感联结、文化认同的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参与率和影响力,营造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做到了致富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

  籽籽同心一家亲

  科右前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居住着汉族、蒙古族、俄罗斯族、满族、傣族5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村。在这样一个地区,民族团结成为佳话。

  问起巴彦敖包嘎查最能体现民族团结之处,嘎查秘书唐万海说:“我们嘎查的每个家庭都是民族团结的最佳体现,几乎户户是一个小小的民族集合体,有的家庭是由两个民族组成,有的家庭甚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民族组成,多民族家庭占全嘎查的一半以上。”嘎查村民袁宏鑫家,有四口人,三个汉族,一个蒙古族,是村里的五好家庭。据袁宏鑫讲述,2003年,他和妻子玉荣结婚,玉荣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刚结婚时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与他们不完全相同,但是二人性格很合得来。“现在我儿子都上高中了,普通话说得可好了!”

  嘎查党支部书记张军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让这村子里看着我长大的、和我一起长大的和我看着长大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时,村还是这个村,但大家的生活都更加精致。”如今,张军的话正慢慢变为现实。

  共育一朵“石榴花”

  近日,在科右中旗党群服务中心罕乌拉社区内,老党员韩留柱深情赋诗,歌颂民族团结。只见他坐在凉亭中间,身着军装,胸前戴着军功章,社区居民围坐在他的旁边,静静地聆听属于他的红色故事,时而欢乐,时而感动,大家在一个个故事中明白了民族团结的深意,也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

  罕乌拉社区是一个有着汉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满族、回族六个民族人口的社区。罕乌拉社区将整个社区划分为20个微网格,成立45个党小组,每名网格管理负责人最少与2户居民建立结对交友联系,在社区形成从领导小组组长纵深到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网络,形成社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社区管理的大好局面,各族群众之间团结互助、和谐相处、亲如一家。

  韩留柱讲述红色故事。

  罕乌拉社区还发挥资源优势,建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驿站,现有藏书1000余册,让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都能走进这里学习党史。社区里有了敞开门的党史课堂,每天都有10多名社区党员和群众走进驿站学习,感受现在享受的安宁团结生活来之不易。此外,社区还开展“3+课堂”,以多元化的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人们心中。

  同心浇灌团结花

  在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的味噌生产车间内,从取样到检测、从记录到分析、从温度控制到蒸米时间……黄铁龙从未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尽管他培养的“高徒”已经遍布车间,但他还是习惯跟其他工友们在最一线工作。

  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味噌生产车间共29人,少数民族占了近一半。黄铁龙和团队用4年时间,将味噌保质期由6个月提升至24个月,产品的品质不变,特别是口感、营养保持不变,这令国际行业专家都不得不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同事们都说他独具“酱”心。

  科沁万佳公司共有360名员工,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员工共计89人。大家在共事、共乐、共学中促进了各民族员工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公司成立至今,始终关注各民族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公司当成家,我们在家里没有民族之分,都是家人,都是万佳人。”公司党总支副书记郑景贵自豪地说。

  石榴花开满校园

  在科右前旗第一小学,有一朵花始终绽放,它就是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全校2300余名各族师生的精心呵护下,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校园,更盛开在全体师生心中。

  科右前旗第一小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特色课程中。

  科右前旗第一小学校长散丹高娃介绍,该校一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高度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开发设置6大类、64门特色课程为一体的“娜荷芽”课程。在“向着无限可能生长”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建立“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党建、德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

  一直以来,科右前旗第一小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泥塑、刺绣、射箭、摔跤等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中,让学生们在充满趣味性的体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爱我中华 超越梦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学生担任小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许文军 李佳佳)

编辑:周逸
2

北疆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沙漠里的“星星酒店”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