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国内 > 正文

  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小暑节气将至,连日来雨水送爽,西山远望,清风万里,祖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绿意盈盈。今天我们看到京津冀蒙乃至西部沙漠地区多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三四个月黄沙滚滚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三十多年前,京津冀地区曾深受沙暴肆虐的困扰,尤其是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对北京的沙尘侵扰,让北京人民吃了不少沙尘之苦,西部沙区人民也是苦不堪言。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传唱的民谣,道出了那些年沙漠民生的困苦。

  “登高望远全是沙,一刮大风不见家。庄稼田地被沙压,流离失所奔天下。”这首甘肃武威腾格里沙区流传的民歌,记录了三十年前沙区生存艰难的愁苦。

  华夏九州地大物博,却有约四分之一的国土是荒沙荒漠。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沙害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治沙打开了新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治沙企业、治沙人更多地享有“谁治理、谁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防沙治沙一线考察,关怀治沙人和治沙企业,关注治沙扶贫,甘肃八步沙、内蒙古库布其、河北塞罕坝等沙区的生态治理都让总书记十分牵挂。防沙治沙从过去的“冷板凳”,变成了今天的“热词”。

  今年是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的收官之年。2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已发生了显著的改善,2000年至2021年的数据显示,北京的强沙尘天气减少了50%以上。现在,北京市民可以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出门再也不用纱巾遮面,自驾出游一路西进,绿洲美景连绵不断,仿佛千年大漠、丝路穿沙只是传说。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们恐怕并不能真正体会“治沙难,难治沙”,不能真正感知种树治沙比养育孩子还要难。

  治沙的辛苦、辛酸,凡是参与过治沙的企业和治沙人都刻骨铭心。治沙人熬了三四代,一寸寸汗水心血,才换来一寸寸沙漠绿洲。正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主旨发言中所说,在政府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让防沙治沙者经济上得到合理回报,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声誉,从多方面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

  三十年治沙成果来之不易,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希望社会公众同情和支持治沙人、治沙企业,希望各级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并更有力度更有强度地支持治沙事业,坚决依法保护治沙企业和治沙人的治理成果和合法权益,呵护他们的积极性,共同促进治沙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治沙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沙漠地区无论发展什么产业,一定要把保护沙漠生态作为优先战略,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保护沙漠绿水青山,调动全社会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文/傅恒

  图源/新华社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张弛
10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民俗迎元宵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