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国内 > 正文

  央视网消息:曾经载着时代记忆的“夜校”如今再次“出圈”,“上夜校”成了当下年轻人最时尚的“夜生活”之一。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平时上班、周末上课。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业余时间走进文化馆,一些较为小众的传统文化,正在以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青年的生活。

  一课难求 500人抢16个名额

  晚上7时,在浙江省文化馆的教室里16支唢呐齐鸣。9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们,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一传统民乐上。而这门课如此受欢迎,完全出乎了唢呐老师薛天龙的预期。

  薛天龙是浙江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的一名青年唢呐演奏者。当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他,提出要开设公益唢呐班时,薛天龙便爽快地答应下来,然而唢呐班的报名情况却出乎薛天龙的意料。

  从“不好意思”到坚持近30年

  不少学员表示,他们在视频平台上看到唢呐表演,从而留下了深刻印象。听说夜校推出了唢呐课,便纷纷前来报名。看到这些年轻学员对传统民乐的兴致,薛天龙觉得自己近30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回忆起自己的学艺之路,薛天龙不仅经历了无数次练习的艰辛,也在外人不理解的目光下倍受打击。

  薛天龙说,因为在特定年代背景之下,大家认知的唢呐,可能一般是像家里有红白喜事经常能用得到的。那时候,他放学以后要去老师家去学唢呐,他就直接是带着唢呐去上学的。但有好多同学问他,你这背的是什么?他就很不自信地说,背的是小号。

  但父母反复强调的“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让薛天龙始终没有放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唢呐的认知也越来越深,也变得更加自信。

  创新合奏 传统乐器焕发新魅力

  带着这份坚持,这些年薛天龙也一直在从事唢呐的创新与传承,不断将唢呐与流行、爵士、交响等艺术形式结合。而这次的公益唢呐课堂,也让他看到大家对传统民族乐器唢呐的想法正在发生改变。

  一声唢呐越千年,如何做好唢呐民乐的传承与弘扬?如何留住唢呐文化的根与魂?薛天龙还有着更多想尝试的方向。

  薛天龙说,他会把公益的事情做下去,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唢呐。同时,他也有理想与追求。在民乐的作品上他会尝试更多新颖的方式,更多地去开拓唢呐表现的可能性,也会去尝试一些比较市场性的一些作品。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82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呼和浩特与太原间首开动车组列车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