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这些小小的编织篮是不是勾起了您童年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样的编织篮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然而,就是这样承载着童年生活记忆的编织篮,最近又在浙江海宁,通过编织篮手艺人马永祥和他孙媳的双手火热了起来。
  祖孙搭档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夜幕降临,在海宁黄湾镇宽塘集市一个极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落里,记者见到了马永祥。没有大嗓门的吆喝,老人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不过这些漂亮的编织包很快就吸引来了顾客。

  顾客们眼中爱不释手的编织包都是马永祥自己编的。马永祥年轻时做过裁缝,手上的细致活儿很有些功底。闲暇的时候,他喜欢给家里编些菜篮子,或者收纳筐。编织的图案各不相同,使用的材料不过是些废弃物。
  没想到,这些用水泥砖包装带编成的菜篮子,在孙媳妇张亚茹看来却是难得的手工艺术作品。

  张亚茹毕业于美术专业,对色彩和图案都有着敏锐的鉴赏力。在她看来,爷爷做的这些收纳筐、菜篮子只需稍加改动,就能脱颖而出,而且绝不输时尚大牌。于是,张亚茹提议,换掉捆水泥砖的包装带,改用细腻光滑的编织材料,由她负责创意设计,马永祥则负责手工编织,孙媳妇要让爷爷的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小小编织篮 从传承走向创新
  就这样,祖孙俩联手买来了各色的编织材料,孙媳妇张亚茹画出设计方案,马永祥开始新的编织。但一上手,马永祥就发现,要编出孙媳妇设计的这些图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马永祥拿着这些五颜六色的编织条编了拆、拆了再编,有时候,一坐几个小时也编不出孙媳妇设计的图案来。但老人就是有着一股韧劲儿,他测算编织条与设计图的比例关系,反复尝试编织纹理走向,把困难一步一步分解、一项一项克服。
  就这样一次次的尝试,孙媳妇的设计终于在马永祥的手中编成了。

  马永祥带着自己编织的作品到集市上销售不是为了挣钱,就是想看看有没有人喜欢。没想到短短两天的时间,200多个编织篮就销售一空,还有不少人要求加微信做定制款。
  如今,编织成了马永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更喜欢挑战没有编过的图案和款式,“学无止境”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小小编织篮 承古传新编织美好生活

  编织篮受到欢迎后,热心的马永祥还作为老师登上社区讲台,向居民们传授编织篮的制作方法。马永祥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编织技巧,给大家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份乐趣。

  如今,爷孙俩又有了新的打算,计划将教学拓展至网络平台,开设在线编织篮课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个个小小的编织篮,装载着儿时的美好记忆,也装载着祖辈的传统手工技艺,更装载和丰富着我们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