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桐城六尺巷。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安徽桐城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为游客讲述六尺巷的故事。本报记者 李俊杰摄
周末清晨,安徽桐城六尺巷景区,已迎来首批游客。天光渐亮,游客渐多。
“我身后的六尺巷,有一段动人的礼让故事。”巷道入口处,佩戴着“‘小城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讲解员”工作牌的张耘,正向游客讲述。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在家书中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信,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人受此感动,也退让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
张耘是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也是六尺巷典故中大学士张英的十二世孙。从小听着先祖“让墙”的故事长大,这段时间,张耘对六尺巷和先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诗书照壁前,总书记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汲古言今,总书记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张耘当时就在现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备受鼓舞,作为基层社区工作者、张氏家族的后人,我要把这一优秀传统讲述好、传承好。”
讲述中,不仅有300多年前的故事,还有今时今人的新篇。
“六尺巷,现在已不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还是一种工作方法。”张耘说。
桐城市人民法院将之应用于司法调解。“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看上去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是双方‘为争一口气’,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化解。”副院长杨玉琴介绍,大家尝试将六尺巷折射的文化内涵与司法实践融合,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形成了“六尺巷调解法”。
今年6月,从事货运业务的市民金叶与当地一家企业因为运费问题产生矛盾,向法院提起诉讼。
桐城市人民法院范岗人民法庭了解情况后,将双方当事人请到了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法官曹红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从法理和事理、情理出发,劝说双方各退一步,以和为贵。
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谆谆话语,浓浓关切,六尺巷调解工作室里,双方握手言和,还有了进一步合作的打算。
“不少矛盾原本就是误会导致,如果都能礼让一步,事情也就解决了。”金叶说。
“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美德不仅体现了先人的智慧,也为当代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曹红说。
这样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在桐城并不鲜见。2023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去年11月,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工作法先进典型。
六尺巷所在的六尺巷社区,常住居民2200余户。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帮张耘做通了不少工作。
桐城在基层治理领域创新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眼下,桐城设立覆盖基层单位的“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我们的六尺巷,成为社会治理的地方品牌。”张耘满是自豪。
“总书记在安徽的考察刚刚结束,眼下从省里到市里,都在研究怎样进一步挖掘六尺巷的丰富内涵,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张耘说,他和社区的同事们要更好发挥六尺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作用,促进邻里和谐,共建美好家园。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1日 04 版)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