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的4项研究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4项研究分别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相对平坦,有广阔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则高地遍布,月海稀少,月壳也更厚。过去所有的月球采样任务都只在月球正面进行。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带回了1935.3克月背样品,这些样品为研究月球背面的演化等课题带来了新的维度。
最新发布的4项成果中,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该科研团队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幔深部物质的“超亏损”特征,并提出了其成因的两种可能模型,为全面了解月球早期的壳-幔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信息。
还有媒体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该所的一个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月壤中各种磁性矿物,以及它们独特的磁性是怎样产生和保留下来的,揭开了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与土壤磁性强之谜。
“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磁性之谜,也对将来研究小行星、火星等其他天体样品中的磁性矿物、磁场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说。
除了此次4项科学进展,接收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一年来,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还取得了其他许多科学突破。例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合作者发表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揭秘了样品的物理、矿物和月幔演化特征;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合作者发现月球背面存在28亿年前火山活动,并率先发现其月幔源区极度亏损,由此提出月球岩浆活动是月壳厚度以及源区物质组成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月海玄武岩分布的二分性提供了全新认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合作者首次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让人类在了解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方面有了更精确的“宇宙时钟”标尺。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航天专家庞之浩1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发布的嫦娥六号月壤新成果引发广泛关注,核心原因在于其突破性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及对月球演化认知的重构。
庞之浩认为,一是相关研究成果填补了月球演化史关键空白,破解了科学谜题。通过对月背样品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多项“首创性”发现,例如,月背岩浆活动持续时间远超预想,月球磁场演化机制被改写,获得月幔水含量及演化特征的颠覆性认知,精确测定了太阳系早期撞击事件。二是嫦娥六号任务月壤处理与分析技术领先。例如,我国科学家在1年内完成对样品的多学科分析,部分成果从样品分发到论文发表仅用16天。这种快速响应能力彰显了中国在行星科学研究中的技术优势。三是嫦娥六号成果在国际学界引发震动。英国科学家表示,嫦娥六号样品“颠覆了多项月球科学经典理论”,例如月幔源区成分、火山活动持续时间等。这些成果也获得国际期刊高度认可,4项核心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标志着中国的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已进入国际第一方阵。国际同行期待与中国共享数据,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家希望通过嫦娥六号样品研究月球磁场异常的成因。这种合作态势将加速月球科学的整体进步。四是科普效应显著,社交媒体平台上相关视频点赞量高达数万,反映公众对航天成果的强烈关注。
“嫦娥六号的发现也为嫦娥七号、八号提供了科学指引。例如,嫦娥七号计划携带地震仪探测月背内部结构,与嫦娥六号揭示的月幔演化特征形成互补。”庞之浩说。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