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7日在上海开标,55种药品采购成功。7年多来,已有490种质优价宜的常用药、救命药通过集采进入百姓药箱。
药品集采政策推行以来,通过以量换价,挤压不合理的价格水分,切实为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实惠。但要让集采药品真正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盾”,关键在于守好药品质量这道生命线。
药价降了质量也要跟得上。梳理此次集采可以看出,保障质量的要求贯穿始终:在集采流程方面,进一步收紧药品质量的“口袋绳”,前期通过科学的品种遴选,聚焦上市多年、临床使用成熟的“老药”,临床使用风险高的品种暂不纳入;优化医疗机构报量方式,让医疗机构的需求与中选结果更好匹配,为药企提供稳定预期,促进中选产品保质保量供应。
药品集采不是简单的“价低者得”。在集采规则方面,新一批集采更是提出严格的质量门槛:投标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经验,投标药品应通过药监部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检查,并且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违反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也就是说,拥有一定实际生产经验、质量稳定过关的企业才能参与投标。
药品成功中标,并非药企“护身符”。药监部门对中选药品将开展全覆盖监管,如果企业药品质量在后期监督检查或抽检中出现问题,将直接取消中选资格、列入违规名单,并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再参加集采。
给老百姓提供一份用得放心的药品清单,需要持续强化全周期质量监管,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严格把控,也更加需要医药企业主动扛起责任,将药品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
唯有流程严管与动态监测双管齐下,才能守好药品质量这条红线,让集采政策的惠民红利真正落到实处。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徐鹏航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