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时政 > 正文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自立自强,致敬中国科技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王琳琳、徐鹏航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我们在为伟大祖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感到骄傲的同时,更要向坚持自立自强,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难掩激动情绪,忍不住哭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多少中国航天人挥洒泪水和汗水,历经无数磨难,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如今的成就!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时有4亿公里,最近时大约5500万公里,即使最近时,也是到月球距离的一百多倍。遥远的距离增加了探测难度。历史上,人类共发射过40余个火星探测器,但成功率不到50%。我国探火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早在2011年,我国首台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就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一道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升空。遗憾的是,俄罗斯探测器的主发动机未能按计划实施点火,最终没能飞抵火星。失败的经历催生了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决心。

  “生死9分钟”是火星着陆的难点之一。地球与火星单线联系的通信时延约20分钟,但整个着陆过程9分钟就基本结束,这意味着探测器必须在毫无地球指令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并确保每个动作万无一失。“生死9分钟”既是对航天技术实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一国科技基础扎实与否的集中检阅。

  从2020年7月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到如今探测器顺利着陆,来之不易的成功背后是中国航天人不畏艰辛、不问功名,勇于挑战、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以不懈奋斗树立起世界行星探测先进行列的“中国坐标”,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写下生动注脚。

  如今,中国距离“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绕着巡”的人类壮举又更近了一步。愿中国航天事业和精神持续迸发,以科技引领成长,以创新点亮星河,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张弛
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呼和浩特:强身健体 徒步迎新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