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文化 > 正文


已经塌了的烧窑洞

自己的作品

张选来到曾经的烧窑洞

烧制瓷器的笼罩

散落在窑洞附近的精美瓷片

为徒弟们传授技艺

为瓷器上釉

雕刻花纹

修坯

刚刚拉好的坯子

查看出炉的瓷器

        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村,有一种泥土,磨碎加水和成泥,便能烧出精美的陶瓷器,这一度让清水河瓷业盛极一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之前。如今,清水河人已经把这里的“泥巴”玩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清水河瓷艺。

  日前,记者驶离清水河县城40公里,踏上蜿蜒曲折的小道,穿过大山,走进一条狭长的沟谷,眼前出现了一座座依坡而筑、坐北朝南的“馒头窑”(烧制瓷器的窑口),由于年久失修,部分窑口已经坍塌破败。

  “面前的是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也是清水河瓷艺的发源地。这里曾因瓷艺盛极一时,人声鼎沸,可是现在,随着南方瓷艺的传入,清水河瓷艺失去了市场,陶瓷厂也纷纷倒闭……”82岁的张选是清水河瓷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看着面前荒凉的场景,张选一声叹息。

  随后,他走进“馒头窑”旁边的一口窑洞,这是当时张家的一间手工作坊,揉泥、拉坯、上釉等一系列制作陶瓷的工序都是在这里完成。“我就出生在这个村子,已经是张家瓷艺的第九代传人了。作为中国磁州窑谱系,清水河黑矾沟瓷艺生产历史至少已有800年。”关于这项非遗的历史故事,张选老人向记者娓娓道来:大约400年前,他们张家走西口从山西来到清水河谋生,当时清水河黑矾沟有一家姓杜的人家做陶瓷营生,张家的先人在杜家打工,大概这样打工做了三辈人吧,杜家忽然不做了,搬离了黑矾沟,他们张家便把杜家的产业买了下来继续做。“那个时候黑矾沟生产的瓷器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腌菜缸、水瓮、碗盘等,一个家庭手工作坊一天能生产500个碗呢,生意很好,人们靠做这个营生也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张选回忆着清水河瓷艺鼎盛时期的场景。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交通、技术等原因,黑矾沟燃烧了几百年的窑火熄灭,传统“馒头窑”被正式废弃,转移到窑沟乡后手工作坊变成了机械化生产,这也让清水河的陶瓷名声大噪。当时,在窑沟乡一带,从事陶瓷生产的有近万人,陶瓷业成为清水河支柱产业。

  “我还在研究新的技术,也在找徒弟免费授课,虽然不能继续开厂售卖很遗憾,但是有不少徒弟都学习这门手艺开了陶吧,让孩子们体验清水河瓷艺的制作过程,这也是一种传承。”耄耋之年的张选带着记者来到了他位于清水河县的工作室,放眼望去,一个个模具整齐摆放,桌子上摆满了半成品,拉坯机、电窑炉等器具。张选的徒弟们准备就绪,等待着师傅传授新手艺。

  揉泥、拉坯、修坯、上釉、烧制……清水河瓷艺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张选耐心地讲解示范,徒弟们认真地学习着。“虽然现在清水河瓷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辉煌,可是这门手艺不能丢,这项文化遗产不能丢,我的愿望就是,把清水河瓷艺的手艺和文化传承下去,希望有企业能看到清水河瓷艺的优势,让清水河瓷艺再创辉煌。”张选说道。

  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马丽侠  摄影/记者牛天甲


编辑:张弛
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武汉大学的樱花如约盛放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