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文化 > 正文

巴林石雕“金鸡鸣富贵”。  

刘林阁工作照  

李秀清工作照  

巴林石雕“天鹅壶”。  

巴林石雕“驼龙五连章”。  

巴林石雕“蜗牛”。

  巴林石因产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以其软硬适度、质地温润、光彩缤纷,特别适于“中国印·中国信”的印章创作和精工石雕的艺术创作,拥有“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盛誉。如今,荣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巴林石雕,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更高层次上拥抱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

  源远流长 天赐珍宝

  巴林石雕刻和应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早期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就有巴林石雕件发现。我区巴林石雕艺术家、已故巴林石雕艺术大师刘林阁先生的夫人李秀清介绍,从距今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距今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了用巴林石雕刻的“玦、佩、蚕、鸟”等文物。

  从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时期的鸟形玉玦、人面形石佩饰及多种实用器皿,巴林石从开始被人类发现和使用,就闪烁着文化光辉。由此绵亘至辽、元、清等历朝各代,均有巴林石雕艺术品和饰品等存世流传,诸如刻有契丹大字的辽代印章、元代的巴林石碗……在漫长的中华历史源流中投激朵朵浪花的巴林石雕刻作品,更有着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赞以“天赐之石”的传奇故事。“辽、金、元、明、清时代,巴林石雕艺品已多见于皇宫、王府以及民间富庶之家。民国时期,巴林石矿山始有开采,为雕刻艺术创作提供原料。”李秀清告诉记者。

  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的特尼格尔图山,是巴林石的唯一产地。上古时期,在此生息的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精美石头的独特价值,但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主要通过地表拣拾而得。从辽代到民国初期,这里都有小规模挖采,但得石甚微。日本侵华时期,日军曾雇佣过劳工探矿采石,将采得的石料加工成图章、墨盒等运回日本,给巴林石的历史留下了伤痕。新中国的成立,巴林石的发展掀开崭新一页。时光步入1973年,我国正式开始规模化勘探开采巴林石,1978年国家轻工部正式为其命名“中国巴林石”。

  由此,巴林石雕踏上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1993年,巴林石矿被认定为“中国三大彩石基地”;2005年,巴林石矿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矿山公园;2006年,巴林右旗被批准为“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2007年,巴林石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成为我区首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商标。

  为何从远古时期开始,巴林石就得到了别样的青睐?这与巴林石奇特的生成过程是分不开的。亿万年前火山喷发和蚀变作用下,地下岩矿的组成元素经过长期演化而变得复杂多样,由此催生了色彩斑斓的巴林石矿脉。呼和浩特海关技术中心化矿检测专家郑书展博士介绍,含铁元素较多的石色主要呈现黄、红色,含锰元素的浸入往往会使矿石中出现水草花纹,含铝元素较多的情况下,矿石就以灰色和白色为主。

  根据颜色、质地、结构的不同,业界将巴林石分为巴林鸡血石、巴林福黄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图案石等五大类上百个品种。不同的石质,对雕刻加工的要求各不相同。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降,随着巴林石矿的大规模开采,赤峰地区相继开办石雕工艺美术厂,涌现出了大批雕刻人才。经过长期发展,赤峰地区的巴林石雕刻艺术有的以动物、人物见长,有的以花卉翎毛见长,有的以俏雕、微雕、图章制作见长,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巴林石雕刻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巴林石变成了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为这些冰冷的石头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巴林石雕件“骏马奔腾向未来”就曾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祝贺礼品在香港安家落户。2001年,中国首次承办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作为东道主赠给与会国家及地区领导人的“国礼”就是巴林石雕纽连章——《涌动的太平洋》。

  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玉华介绍,近年来,巴林石雕多次参加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内蒙古民族手工艺和文创旅游精品展、“56民族非遗邀请展”等非遗展示宣传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进入民众视野、融入民众生活,成为特色文化品牌,真正实现‘美石美刻都精彩’。”

  现代雕艺 四代传承

  “现代巴林石雕刻艺术的前三代传承人,是从民国时期的郭长贤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赵志生,再到刘林阁。”李秀清介绍,第一代是郭长贤,系美术祖传世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第二代是赵志生,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后师从郭长贤,毕业后曾任赤峰第一工艺美术厂雕刻艺术教师,现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第三代传人即为刘林阁、李秀清夫妻,1978年、1979年先后考入赤峰第一工艺美术厂,师从赵志生教授。可谓“三代传承百年,师传谱系清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巴林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刘林阁先生是内蒙古赤峰市人,19岁考入赤峰第一工艺美术厂,跟随巴林石雕刻艺术第二代传承人赵志生学习。1984年担任赤峰第一工艺美术厂技术、业务副厂长,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任赤峰第一工艺美术厂厂长。2004年他被国土资源部、中国宝玉石协会授予首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是内蒙古自治区获此殊荣第一人,2006年被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李秀清1978年进入赤峰第一工艺美术厂学习雕刻技术,同为赵志生教授的弟子。她多年从事巴林石的创意、构图、雕刻、打磨、抛光等一线实践。1993年企业改制,他们夫妻共同创建赤峰市艺仁阁工艺品厂,将巴林石雕刻技艺传承给第四代弟子刘雅卓、马艳红等人,为活态传承非遗、弘扬“工匠精神”,奠定了清晰的传承谱系。

  四代传承的巴林石雕刻技艺,根据巴林石“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通过相石、创意、构图、操刀、施艺、浮雕、圆雕、镂雕、打磨、抛光等多种技艺手法,在借鉴玉雕、竹雕、木雕、角雕等雕刻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同时,融合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等优秀雕刻技艺不断发展前进,逐渐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石料质地特征的创新之路。仅刘林阁夫妻联袂推出的巴林石雕精品佳作,就斩获中国宝玉石协会“天工奖” 银奖、铜奖、最佳工艺奖,以及首届民间文化优秀成果”阿尔丁”奖一等奖、中国巴林石协会“天艺奖”金奖等多个奖项。

  陈玉华告诉记者,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6年成立后,对巴林石雕这一传统美术项目进行挖掘与整理,并于次年组织专家对巴林石雕相关地区开展了调查走访。“在刘林阁大师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巴林石雕申报书的撰写与申报片的录制。经评选,2017年5月,巴林石雕刻列入第五批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他介绍,2018年4月,石雕(巴林石雕)入选第六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刘林阁入选第五批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10月,刘林阁入选第六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7月,赤峰市文旅局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同年8月,由该市非遗中心组织评审专家委员会,召开国家级非遗项目推荐评审会,巴林石雕入选推荐名单,后经自治区文旅厅评审,巴林石雕成功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推荐申报行列。当年9月,非遗中心派工作人员及非遗专家到呼和浩特参加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人员培训班,并着手修改巴林石雕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文本等相关材料。

  2020年12月,喜讯传来——巴林石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国家“非遗” 石头“开花”

  2021年7月,巴林石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归入传统美术类别,保护单位是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可惜天妒英才,刘林阁先生此时已天人两隔。与世长辞的他,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然而,他为巴林石雕作出的贡献,永远不会磨灭。作为内蒙古大学、赤峰学院两所高校客座教授,他曾全程担任“2012级赤峰学院巴林石雕刻班”的专业课教学,与妻子李秀清共同创办的赤峰市艺仁阁工艺品厂先后被内蒙古大学、赤峰学院确立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自1993年创建起,艺仁阁工艺品厂一直为赤峰第一职业高中的在校生提供教学实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并先后接收几十位优秀毕业生成为正式员工。在他们指导和培养下,先后涌现出4名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和50多名优秀雕刻工匠,为巴林石雕工艺美术行业注入新生力量。

  荣获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后,赤峰市积极落实巴林石雕的有效保护措施。陈玉华告诉记者,当地通过开展名家讲座、艺术实践、作品分享、实地观摩、展示成果等多种传播方式,拓宽“巴林石雕”传承人、从业者及雕艺爱好者的知识面和艺术视野,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巴林石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赋予新的活力。同时,实现高等院校与地方非遗机构合作,积极探索研培长效机制,目前已和赤峰学院建立长期的研培合作计划。提升巴林石雕传承人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扩大巴林石雕刻人才队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力地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巴林石雕”走进现代生活,助力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一代代传承者的努力下,巴林石雕逐渐从工艺美术发展壮大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是中国印石界的行业翘楚。陈玉华介绍,仅赤峰地区就有巴林石商铺近600余家,从业者约3万人左右,雕刻、治印者500人左右。“希望每一位雕刻师,精研技艺,学懂悟透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和表达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巴林石雕非凡的文化艺术价值。”陈玉华说。(记者 院秀琴)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苏永生

  巴林石,历史悠久、品位独特,堪称人间瑰宝。巴林石雕,工艺精湛、传承久远,让巴林石绽放光华。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金石文化界,巴林石雕因巴林石独特的品质而成名,巴林石因巴林石雕工艺而成型并驰名中外。天生丽质与工匠精神的完美组合,让巴林石走出矿山、走向世界。围绕巴林石形成的产业链,在生产、加工金石产品、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的品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享有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盛誉的巴林石,虽经历史变迁,品牌经久不衰;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巴林石雕,历经多代传承,工艺日臻完善。

  巴林石雕从传统的工艺美术项目发展壮大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离不开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材质优良、品位高等的石料;二是要有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工艺师;三是要有鼓励支持、传承创新的政策环境。诸方面条件兼备,不但让巴林石获评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区首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商标,走出赤峰、走向世界,而且让巴林石雕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行列,巴林石雕作品成为国家重要外事活动赠送外国领导人的国礼。

  巴林石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这项传统技艺不仅要得到有效的保护,还要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地非遗保护部门正在积极努力,通过组织巴林石雕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览”等各种活动,扩大非遗品牌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名家讲座、作品分享、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拓宽巴林石雕传承人、爱好者的知识面、艺术视野、审美和创新能力;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研培机制,提升巴林石雕传承人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为推进巴林石雕实现可持续发展、走进现代生活不懈奋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古老而神奇的巴林石雕工艺,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张弛
5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察哈尔火山群雪景如画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