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生态保护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指出,“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为内蒙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加强生态保护和推进防沙治沙的行动指南。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在祖国北疆构筑万里绿色长城,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实践中,也形成了一批防沙治沙的成功模式,库布其沙漠治理受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总书记在2017年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总书记在2019年致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今年5月22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肯定了我区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全区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和鞭策,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内蒙古防沙治沙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和国家部委有力指导支持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决策部署的结果,也是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不畏艰苦,在与风沙危害斗争中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出发系统部署推进防沙治沙。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内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并从内蒙古实际出发,把防沙治沙作为保护修复生态、改善生产生活、增进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2013—2020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和规划,对防沙治沙作出系统部署。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新定位,有效推动了内蒙古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和法治保障作用,推动防沙治沙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内蒙古认真落实防沙治沙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单位治理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防沙治沙第一责任人,建立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防沙治沙任务。自治区把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配套制定实施自治区防沙治沙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等。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资金的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并从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完善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防沙治沙。同时,将防沙治沙纳入法制化轨道。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以及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草原森林保护等地方性法规,严格落实国家“三禁”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治区政府每年向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

  三是以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龙头,调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防沙治沙。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建设,以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2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的防治之路,强有力地推进了防沙治沙工作。201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全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年均完成人工种草1500万亩、居全国前列。2019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多万亩;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13个,5年内封禁面积达200万亩。同时,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充分调动企业力量,推动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经过综合治理,区内四大沙漠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四是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模式,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效益。多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鼓励和支持遵循自然规律下的科技创新,总结和推广实用的技术模式,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为提高防沙治沙成效提供有力保障。经过多年实践,在技术措施上,探索形成了种子改良、节水抗旱、封沙育林等一大批适宜不同沙化类型地区的技术模式;在工程措施上,全面推动人工造林向机械化造林转变,极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效率和质量。比如,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创新了微创气流法造林、甘草平移种植、削峰填谷治沙、无人机飞播造林固沙等技术;在科尔沁沙地治理过程中,推广了机械沙障治沙、复合沙障治沙、封育基础上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等技术模式,特别是应用聚乙烯纱网沙障、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有效解决了传统沙障材料短缺、使用年限短、铺设效率低以及成本高等问题。

  五是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走市场化、产业化防沙治沙的路子。多年来,自治区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转变,推动种植业由粗放式耕作向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转变,推动农牧民向优势地区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恢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树立市场化、产业化思维,切实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利用沙漠地区蕴含的独特自然资源和治理过程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沙漠景观旅游、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多种类型沙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不仅加快了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逆向拉动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为世界荒漠化防治事业奉献力量。我区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关于防沙治沙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开展与国际社会防沙治沙的交流与合作。从2007年起,连续举办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与国际社会相互交流借鉴防沙治沙经验。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经验”,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当地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代表国家接受了世界的检阅。2019年,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为世界荒漠化防治事业分享了成果和经验。

  内蒙古的发展进步史,也是一部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的历史。多年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为黄沙之地增添绿色,为脆弱生态筑就屏障,也涌现出一大批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有“时代楷模”苏和、“全国劳动模范”王果香、“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王文彪、“全国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殷玉珍、全国“十大治沙标兵”唐臣、王忠强、鲍永新、宝玉兰为代表的先进人物;有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的敖汉旗为代表的先进集体;有亿利资源集团、东达集团和伊泰集团为代表的致力于防沙治沙的民营经济组织先进典型,他们都为内蒙古推进防沙治沙和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70多年的防沙治沙成绩令世人瞩目,但我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防沙治沙取得的成绩是阶段性的,防沙治沙依然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蒙古马”精神、新时代治沙精神,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为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防治荒漠化危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措施,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请问现在自治区水土流失状况如何?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有哪些做法和治理效果明显的小流域?

  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赵长青:我区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大部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面对这样的区情水情实际,自治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基本方针,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是比较显著的。下面这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根据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公报,我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9.27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侵蚀面积36.34万平方公里,占比61%;中度侵蚀面积7.0万平方公里,占比12%;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15.93万平方公里,占比27%。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1年)成果相比,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63万平方公里,减幅达6%,侵蚀强度总体也由高向低转变,水土流失状况呈现出了面积和强度“双降低”的向好趋势。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大力开展小流域、坡耕地、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和淤地坝除险加固,实行流域治理、综合治理。“十三五”以来,全区安排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资20多亿元,治理小流域152条、侵蚀沟931条、改造坡耕地166平方公里,除险加固淤地坝212座,治理面积达2660平方公里。依托各部门各类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自治区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在900万亩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64万平方公里,为防治荒漠化危害、修复生态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我们坚持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理念,立足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建成了一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效果十分明显。例如乌拉特前旗的小庙沟清洁型小流域,实施中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注重实效的原则,科学布设各项防治措施,在山口筑坝蓄水,护岸治水,引泉入村;在村前村后栽植了400多亩山桃山杏、500多亩苹果树,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公顷,年蓄水量24万立方米、保土量6.0万吨,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项目所在地乌日图嘎查变成了“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牧民群众纷纷开办起农家乐、民宿客栈、采摘园,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现该嘎查已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文明嘎查村。

  记者:内蒙古是森林大省区,也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省区之一,通过多年治理,防沙治沙成效明显。请问我区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是如何与产业发展结合的?

  自治区林草局二级巡视员杨俊平:我区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和创建了类型多样的产业化防治模式,重点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沙漠景观旅游等类型的沙产业。随着生态产业化的推进,不仅加大了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与此同时,积极推广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4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产业化发展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增强了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1080元。

  在这方面,我区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例如:阿拉善盟统筹推进防沙治沙与沙产业紧密结合,通过推广“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走社会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截至2019年,已经连续6年每年完成营造林超过百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之初的2.96%增加到8.01%,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依托国家林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梭梭人工林种植651.3万亩,建成规模为10—60万亩的人工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9处;接种肉苁蓉79.2万亩,年产干品肉苁蓉1600余吨,封育保护恢复白刺309万亩,接种锁阳24.5万亩,年产干品锁阳2000吨;围封保护黑果枸杞8.8万亩,种植沙地葡萄、黑果枸杞7.6万亩,建成特色林果业种植示范基地6处。2019年,林草产业年产值达56.2亿元,生态保护建设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事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超3万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沙产业的发展让农牧民成为防沙治沙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沙漠增绿、农牧民致富的发展道路。

编辑:刘嫱
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山东枣庄铁花火雨迎元宵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