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高度重视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

  2018年1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宣布,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内蒙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人民领袖情系北疆

  培育祖国的未来。本报记者王磊摄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数据应用产业基地。本报记者王晓博摄

  测试越冬番茄。本报记者马建荃摄

  在乌梁素海栖息的天鹅。高晓龙摄

  伊利生产车间。本报记者马建荃摄

  沙漠水稻插秧。本报记者孟和朝鲁摄

  编者按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始终牵挂在心。五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领袖的嘱托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田。

  不负深情厚望,勇于担当作为。内蒙古上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自治区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喜看今日内蒙古,北疆大地展新颜,扬帆奋进启新程。

深情牵挂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补足基础设施欠账,发挥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极。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积极主动作为,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举措,特别是要研究谋划中长期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春暖北疆

  “孩子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

  这两天,内蒙古中小学校迎来了开学季。包头市蒙古族学校学生家长图雅告诉记者,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为孩子报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文兴趣班,自从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后,孩子就不用再去上兴趣班了,因为在学校就能很好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能力素养。“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今后的升学、就业的渠道也会更宽,孩子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图雅信心满满地说。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一中物理老师斯琴巴图,虽然一直接受民族语言授课,但从未放松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高中阶段,他对物理产生了极大兴趣,这更增加了他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动力。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并进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学校当老师。“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个选择,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首先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打破地域局限,跨越语言文字障碍,增加学术上的交流,从而帮助各族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已成为各族人民共建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为了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自治区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国家统编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优质师资储备等4个方面提出了13条具体措施。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组织区内外共20所师范类专业院校分片包联12个盟市,开展系统、细致、不间断的培训,让部分基础较薄弱的三科教师也完全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能力。

  锡林浩特市达布希勒特社区是一个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9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社区,由于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和牧民新苑小区坐落于此,这里也成为锡林浩特市城区蒙古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每年举办的传统那达慕、集体祭火仪式等民族特色传统活动,社区所有居民都积极参与其中。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乐的良好氛围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促进了各族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重大政治责任,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能把粉煤灰“吃干榨净”的神奇工业园

  春节刚过,鄂尔多斯大路工业园区就热闹非凡。“园区分两大区域,一个是以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聚乙烯等为主的现代煤化工基地,一个是围绕高铝粉煤灰及铝精深加工等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园区负责人说。

  “十四五”开局之年,这里已是坐拥89家企业的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在呼包鄂榆经济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园区现代煤化工及下游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130多项技术及降本增效措施应用到生产一线。煤化工产生的粉煤灰、矸石等污染物,通过高效综合利用被“吃干榨净”,实现了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把重点放在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强化国土空间和约束性指标双重管控,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区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重点针对乳业集群、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枢纽经济等板块持续打造发展动能;包头市瞄准风光储能和晶硅制造、半导体及石墨新材料、稀土钢板材应用等项目打造新增长极;鄂尔多斯市推动能源经济绿色转型、数字转型、创新转型,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产业新体系;通辽市、呼伦贝尔市重点围绕新能源、生态环保、电子信息、蒙中医药等产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巴彦淖尔市、兴安盟重点发挥“天赋河套”“兴安盟大米”等品牌效应,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转型;乌海市、阿拉善盟重点立足煤焦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延长产业链,瞄准环保新材料、文旅等产业提升价值链;赤峰市、锡林郭勒盟重点通过延链补链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全力发展肉牛产业、设施农业及优质牧草产业。

  “这两年我家收入都超了20万”

  “来沙漠玩的人越来越多,嘎查很多人都吃上了‘旅游饭’。这两年我家收入都超了20万,一下子就脱贫了!”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特莫图嘎查位于边远地区,脱贫户宝勒德巴特尔因地制宜,把“牧家游”开在了穿沙公路边上。整洁的房间、可口的饭菜,让他在自驾游、徒步游的旅客中名气越来越大。

  没出正月,通辽市科左中旗代力吉镇敖力布告嘎查的王国平就在扶贫产业园里忙乎开了。“我家的牛都放在产业园里养着,可省心啦!我还能在产业园里打工,一年光工资就有4万多。”已经脱贫的王国平指着扶贫产业园里成群的肉牛乐呵呵地说。

  王国平口中的扶贫产业园,是代力吉镇2019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建立起的黄牛养殖扶贫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总面积6.6万平方米,现牛存栏400多头,建成第一年就净盈利110多万元。

  不止巴彦浩特镇、不止科左中旗,在脱贫攻坚中,内蒙古全区各地“把脉点穴”,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产业进村、扶持到户,采取企业带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措施,使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实现脱贫,产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后劲儿越来越足。

  每一个贫困户脱贫、贫困嘎查村退出、贫困旗县摘帽,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因此,自治区党委在脱贫攻坚之路上,以更加集中的支持和举措补短板强弱项,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内蒙古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为引领,确保了全区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退出。

  乌梁素海的鸟儿鸣唱“新生活”

  乌梁素海,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初春的乌梁素海湖面如镜,芦苇像一朵朵冰花绽放;赤麻鸭、白骨顶、绿头鸭等或卧于冰面,或栖于苇荡,或翱翔天空。与昔日污染的水面形成鲜明对比。

  水质变好是吸引候鸟集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围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巴彦淖尔市先后实施了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据调查观测,迁徙经过乌梁素海和在乌梁素海繁殖的鸟类已经达260多种,总数量突破600万只。

  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从东到西分布着呼伦湖、岱海、乌梁素海等湖泊,在调节气候、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擦亮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这几颗草原上的“明珠”,内蒙古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并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使“一湖两海”重现勃勃生机。乌梁素海整体水质由劣Ⅴ类稳定提高到Ⅴ类、局部优于Ⅴ类。呼伦湖、岱海水质除化学需氧量、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标准。

  “一湖两海”的治理是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一个缩影。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实守护好了内蒙古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雄冠全球的项目展示产业转型气魄

  今年春节上班后第一天,自治区党委再次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2月21日,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2月23日,全区招商引资工作专题会召开。

  2月24日上午,乌海市举行2022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2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60.4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春节刚过,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施工现场就开始忙碌起来,工人们正在加紧安装设备。再过2个月,伊利年产6万吨的高端婴幼儿奶粉项目和全球最大的高端液态奶项目将在这里投产。

  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增长稳投资的有力支撑,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就是抓住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内蒙古按下重大项目建设“快进键”,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挂图作战、专题部署、专班推进、专项督查……一项项硬招实招取得了“握指成拳”的实效。2021年,全区实施重大项目3074个、完成投资4658亿元。一批工业重大项目的推进,加快了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住在沙漠里的张耀清笑得很满足

  走进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漫漫黄沙上是一片片犹如防风铠甲的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几年的光伏治沙建设,不仅让这里的沙漠“穿上了绿装”,还成了“流金淌银的聚宝盆”。

  “我以前是失地农民,现在仅维护光伏板下的草场,和老伴一个月就有5000元收入,不用找孩子们要钱花了。”牧民张耀清笑得很满足。

  巴彦淖尔市对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始于1951年,但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这里开荒种地还是近些年。根据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利用现状,将沙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优化开发区面积164万亩,目前引进的治沙企业主要集中在该区域内。

  不止是乌兰布和沙漠,放眼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凝聚绿色之力,夯实发展之基,担起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内蒙古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切实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修复,持续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防治,努力实现沙不成害、风不成灾、水土不流失、生态功能不降低,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编辑:刘嫱
5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呼和浩特:强身健体 徒步迎新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