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北纬39度,北京、纽约、罗马、波尔多、马德里……寒暑交界,神秘富饶,云瞰中国,与东经106度相交定位,是踏着时代节拍,一路奔跑而来的乌海。

  滔滔黄河万里向东,在中国北方画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几”字,提笔点顿之处,就是黄河入蒙首站,一路奔跑而来的乌海。

  乌海,从遥远的“史前天书”太阳神岩画中奔跑而来,从“植物大熊猫”四合木的历史延绵中奔跑而来,从万人夺煤的火光和激情中奔跑而来,从滔滔黄河水的滋养中奔跑而来,从浓浓的墨色文脉中奔跑而来!

  照着古老文明深邃的时光,携着历史绵延幽深的记忆,乌海一路奔跑,一路追逐,向阳而生。奔跑是这座城市的雄姿,发展是这座城市的韵律,幸福是这座城市的核心,蜕变是这座城市永恒的主题。

  从“一煤独大”跑出“绿色之城”

  “乌海,乌海,乌金之海嘛!”

  1976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新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名字——“乌海”。这个名字,是周恩来总理为这座城市亲定的。

  在贺兰山北部余脉桌子山,有近300余幅新石器时代留下的太阳神岩画,仿佛是天意的安排,岩画之下,就是乌金“太阳石”富集的存在。乌海市含煤面积约占城市总面积的1/4,煤炭地质总储量44亿吨,其中,“煤中贵族”焦煤的储量占内蒙古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以上。

  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包钢遇到了焦炭等辅料不足的问题。当时乌海地区的煤炭发热量高、品种多、结焦性能好,是钢铁冶炼的上好原料。于是,煤炭部和自治区党委把乌海地区定为包钢的焦煤生产基地,进行重点开发。

  1958年10月,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在乌海地区展开。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在乌海地区的戈壁荒野中艰苦创业,将优质的焦煤源源不断地运到包钢,为新中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为乌海这座城市带来了第一批常住人口,锻造了这里第一代产业工人队伍,也开启了乌海因煤而兴的历史篇章。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乌海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日益枯竭、增长方式缺乏多元支撑、环境问题突出等资源型城市的通病,成为乌海奔跑进程中必须跨过去的栏架。

  这“栏”怎么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爬坡过坎的乌海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遵循。

  转型之路,乌海将目光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推动传统能源“老树发新芽”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全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把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的燃料,将矿井流出的废水变成能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被制成了优质防火保温材料和生态修复功能材料……在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煤炭被“吃干榨净”,循环经济产业链清洁又高效。

  立足煤、延伸煤、跨越煤,这里的乌金开启了奇妙的变幻之旅。

  在乌海,无论是君正的PVC、京运通的单晶硅,还是恒业成的混炼胶、青石的高牢度分散染料,甚至是源宏、佳瑞米等公司的农药医药中间体,无不与“煤”有关。立足“煤头”优势,催动“化尾”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不断向高处攀升。

  进入新阶段、融入新格局,乌海市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巩固煤焦、提升化工、培育战新、拓展装备、优化传统”的发展思路,以打造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超百亿级产业链群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全力打造具有乌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一块石灰石到一根氨纶丝。”站在公司调度室智慧屏幕前,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忠波生动地向记者描述着产业链条的延伸。

  “氨纶在服装织物上应用很广,它的弹性很大,也被称为弹性纤维。乌海工厂生产的氨纶直接发到浙江总部,被作为西装、袜子等服装织物的原材料使用。在我们老家浙江诸暨有个大唐袜业,袜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氨纶供不应求。”俞忠波自豪地说。

  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乌海市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引进的重点项目。“项目充分运用乌海市富集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填补了内蒙古此类高端新材料生产加工产业空白。”俞忠波说。“目前公司的新型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基本建成,一条‘煤/石灰石——电石——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可降解塑料/氨纶’的完整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依链布局,乌海市建设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基地也锚定了新目标——“打造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乌海市BDO在建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20%以上,随着总投资560多亿元的东源、华恒、三维等5个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和建成投产,预计到2027年,乌海市BDO产能将达到289万吨,这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目前,乌海市正积极建设以“风光氢储用”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可降解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被重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

  9月20日,在乌海市2023年秋季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可降解材料等多个领域的13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达313.9亿元。

  “这将为乌海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注入强劲动力、奠定坚实基础。”乌海市区域经济合作局局长郑琳琥说。

  从“三沙围堵”跑至“山水沙城”

  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和毛乌素三大沙漠“握手”之地,乌海建市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0.38%,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0多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难睁眼,大风埋人脸”是不少老乌海人的记忆。

  如今登上乌海城市中心的最高峰甘德尔山,向西远眺,成片的树木好似绿毯般一直延伸至乌海湖边。记忆仍未飘远,沙漠已变绿洲。如今的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

  “18年前,这里没有路、没有水,眼前只有一大片一大片起伏的沙漠,心里感觉有些发怵。”回想起第一天来到这里的情景,刘永胜依旧唏嘘不已。刘永胜是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草管护办主任,也是甘德尔山生态治理的亲历者。18年来,刘永胜的足迹遍布整个山区,这里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林种结构、林木生长、地下供水管道等情况,他都了然于胸。

  “当时车开不到这里,我们就徒步进入勘察,为节省时间,中午晚上都不回家,就在沙漠里扎个帐篷。”刘永胜说,一次午饭时遇到大风,风把帐篷刮飞了,他和同事跑着去追帐篷,等他们再回来时,饭里都是沙子。“即便如此努力,我们也常常遇到树木第一天种下,第二天就被狂风连根拔起的情况。”为了把树种好,刘永胜带领大家转变思路,从固沙做起,压草网格、做沙障,一群人常常忙到天完全黑下来。

  18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刘永胜和他的同事们仍旧终日忙碌于山中管护林草,风沙和烈日让他们一个个变得皮肤黝黑,而曾经光秃秃的甘德尔山已披绿2.8万亩,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从0到54.6%。

  乌海市年均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平均蒸发量却是3000多毫米。对于干旱少雨、蒸发量惊人的乌海市来说,植绿难,护绿更难。如何解决灌溉难题,成了甘德尔山生态绿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009年开始,乌海市全面铺设节水灌溉系统,坚持植树造林推进到哪里,水利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同时引进以色列反冲洗过滤技术和设备,利用黄河水,通过二级提水,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既保证了成活率,又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爱军告诉记者,如今,甘德尔山上安装的滴灌管总长度达到了400多万米,实现了精准灌溉每一棵树、每一寸草。据多年测定,乌海市滴灌造林年均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和80%以上,与漫灌相比,每亩林地一次灌水量由60吨下降至12吨,节约用水80%。

  9月,伫立在傍晚的乌海湖畔,红嘴鸥翩翩飞舞,惊起时一飞冲天,入水时轻盈飘逸,一道道飞舞的弧线重叠交错、令人目不暇接,湖畔游客络绎不绝,欢笑和鸥鸣起伏交融。随着乌海生态环境的蜕变,曾经的“沙漠握手”之地如今已变成了候鸟南迁的“加油站”。

  乌海地处黄河内蒙古段上游,是黄河入蒙第一站,以前该段凌汛灾害频发,严重威胁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2010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2014年,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在兼顾防洪、防凌、防汛、发电的同时,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舒缓水面,它连接着乌兰布和沙漠,与对面的甘德尔山遥相呼应。在乌海海勃湾、乌达、海南,无论哪个区的居民,都能够在十几分钟内漫步到乌海湖畔,全市50多万人口,都能够出门就见山、见水、见绿。

  “目前,枢纽电站年均向蒙西电网提供3.82亿度的清洁能源。乌海湖及周边湿地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区域的小气候,提高了自然生态的修复功能,这里已成为红嘴鸥、天鹅、黑鹳等60多种、10万余只候鸟迁徙越冬的首选之地。”乌海市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事业发展中心水资源保护处副处长聂文举说。

  前50年,乌海在“乌”字上做文章,后50年,乌海在“海”字上绘新卷。随着乌海湖的形成和环山环湖发展战略的实施,乌海的文化旅游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乌海4A级景区增加到5个,浙江、西安等省区的旅行社也相继落地乌海。“这个地方真是神奇,既有沙漠又有湖泊,山、水、沙、城和谐共生,景色独特迷人,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从浙江第一次来乌海旅游的小蒋拿着自拍杆,跳下船后立刻兴奋地奔向沙漠,还不忘向直播间里的观众大力推介这里的美景。

  金秋时节是乌海最浪漫的季节,不仅有漫天飞舞的候鸟,还有满城飘散的葡萄酒香。9月20日,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开幕,以全新视角展现葡萄酒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

  登上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观景台眺望,工人们正忙着在基地采摘酿酒葡萄。公司副总经理林涛指着面前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向记者介绍,园区内除了种植7000亩优质葡萄外,还有占地300亩培育着108个品种的优质葡萄资源圃,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有机葡萄生产基地。

  依托北纬39度世界葡萄种植“黄金地带”的独特优势,乌海市以现代农业标准发展葡萄产业,以工业化标准做大葡萄产业,以文化视角赋能葡萄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势势不可挡。目前,乌海市葡萄保有面积1733公顷,酿酒葡萄1000余公顷,葡萄年产量超万吨。由鲜食到酿酒,再到采摘娱乐、观光旅游,三产相融互促发展的乌海葡萄产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来沙漠看海,品红色温柔”,没有哪一句宣介语比这句更能体现这座城市的情调与品位。

  寻访太阳神岩画的路上,时不时地看见碎石间散落的一丛一丛的叫不上名字的灌木,当地人介绍:“这是四合木,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我们这里不适合植物生长,但四合木是一种强旱生植物,生命力非常顽强,就和我们乌海人一样,既然结缘,就把根扎得深深的,抗得住风沙和挑战。”

  从“三沙围堵”跑至“山水沙城”,当记者了解过乌海的“绿化史”后,发现用四合木来诠释乌海人的精神气质,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从“不宜居住之地”跑向“幸福之城”

  乌金般燃烧的煤炭,乌金般流淌的墨韵,乌海既在“乌”中掘取能量,也从“乌”中萃取思想。

  上世纪50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集乌海,开发煤炭。劳动之余,矿工们就地取材,用煤面儿当墨、拿自制的毛笔开始练习书法,当时的每年正月初八,全市的书法爱好者都会齐聚乌达矿务局五虎山矿,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书法笔会,乌海书法由此发端。

  “当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矿井下往上爬时,当久在黑暗之中的眼睛看到井口透来的一点光亮时,心中对精神文化这个支撑的渴求是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年从老石旦煤矿走出来的书法家王厚孝说。

  2008年9月,在第二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暨万人书写太阳神活动仪式上,乌海市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同年,乌海市两所小学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

  走进乌海市实验小学,阵阵墨香从书法教室飘散出来,教室里孩子们正手握毛笔,专注临帖,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乌海市实验小学教师石敏正在一旁仔细地指导。一会儿的工夫,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楷书高古典雅,隶书浑厚遒劲,行书神采飞扬,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培养正确书写习惯和书法特长的同时,把书法教育的重点指向学生道德、情感、品质、习惯、意志等领域,注重发挥书法特色教育的文化和美育功能,使学生真正在基础上创新,在想象中促智,在审美中怡情。”石敏说。

  乌海人从骨子里热爱书法,这座城市有56万人口,其中就有数万名书法爱好者,中国书法城名不虚传。“煤海”和“墨海”同脉相连,携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气、神,以北疆文化的气韵,浸透了乌海整座城市。

  在央视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上,乌海市的雷平、孙瑞芝、王松松、牛耀艇、刘媛等5位书法家,承袭晋唐神韵,浸染大河气质,以生气贯注一泻千里的书法作品,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底蕴与魅力。

  在海南区黄河西行客栈附近的黄河岸边,乌海市画家鲁婷以经过黄河水千年冲刷的黄河石为画布,将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用细腻的笔触,彩绘厚重久远的黄河文化,让一块块朴实圆润的黄河石焕发出鲜活的生命色彩。

  在桌子山召烧沟岩画遗址博物馆里,乌海画家陈福新用从山上捡拾回来的岩块研磨出天然颜料,将乌海“太阳神”岩画符号,巧妙融入山水岩画中,依托地域性文化,探寻出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

  乌海人精神上的富足折射出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安逸与幸福。

  “社区就有养老和医疗服务中心,看病走几步就能到。”在乌达区新达街道办事处新达佳苑社区居住多年的谷新红告诉记者,这些年辖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生活越来越好,工作生活越来越便利了。

  立足乌海市地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小、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实际,乌海市近年来积极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满足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与生活等各类需求的基本单元,融合“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多元功能,包括生活消费圈、教育养老服务圈、文化生活圈等。

  在城市转型中,乌海努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将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路网向农区和村庄延伸,提升农区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对搬迁入户的矿区、棚户区居民采取综合服务措施,确保他们过上高质量的市民生活;做好外来人员、流动人口的民生工作,让他们能够真正分享城镇化、现代化成果。

  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乌海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在此扎根奋斗,汉、蒙、回、满等43个民族在此守望相助,四面礼仪、八方风俗汇聚于此,雷锋站点、志愿服务遍布城乡社区,古老文明、工业文明、移民文化在此相融交汇,这座移民之城与这里浑厚独特的自然历史气质沉淀相结合,形成了乌海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

  6000年前,先民镌刻的“太阳神”岩画点亮了乌海历史的天空;半个世纪前,周总理饱含深情的命名赋予乌海光荣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深情嘱托为乌海锚定全新的发展方向。从历史深处奔跑而来,乌海已经跑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跑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跑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之列。如今,手握“乌金之海”“沙漠绿洲”“黄河明珠”“葡萄之乡”“山水沙城”“书法之城”的名片,乌海快马加鞭,进位争先,正在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进程中,跑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赛道新天地。(题图:航拍乌海风光壮美,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乌海实现了从“煤城”到“湖城”的嬗变。乌海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超摄)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婧 李霞 刘春 高慧 康丽娜 郝飚 闫晨光)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杨净毓
57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2023版《千古马颂》26日晚首演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