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仲秋时节,徜徉于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罕山重峦叠嶂,山林水草自然勾勒,满眼的绚丽多彩。

  鲜为人知的是,50年代的罕山,曾一度沦为荒山秃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出门一身土,进屋满嘴沙。”因为过度垦伐、放牧,罕山水土流失、林草退化严重。恶劣自然环境加上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想来这里发展的人望而却步。

  “我来这里的任务就是种树!”时任罕山林场党支部书记的“林一代”鲍国章不顾家人反对落户罕山。“这里是阔叶林和针叶林的过渡地带,人工种植针叶树一定能活!”他与职工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攻克了针叶树种植技术,以前寸草不生的荒地如今已被漫山的落叶松、云杉覆盖。

  1985年,罕山林场决定在天然林的采伐迹地内营造用材林,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将大西沟、正沟、王坟沟内的宜林地以股份制造林的形式承包给个人。以张金明为首的第二代护林员,认为植树造林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崇高事业,便主动报名承包造林。

  从当年春季开始,张金明等克服重重困难,连续5年千方百计造林1700亩。资金不足,采取借贷方式举债10余万元;树苗不够,设法在周边购买37万株落叶松树苗;劳动力不足,便到林西县五十家子镇雇人;住宿没有房屋,就在野外搭建帐篷临时过夜;饮食有困难,在工地就近支灶做一锅玉米面粥;饮水没有保障,就从山下河里打水饮用。多年的不懈努力化为赛罕乌拉万里林海中的一抹绿。

  “守护‘绿水青山’是我一生的职责使命。”41年来,老党员巴·巴特尔带领护林员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多年的野生动植物监测与保护经验已成为融入骨血的记忆,山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他都如数家珍。

  巴·巴特尔分别给他的女儿和儿子取名为“赛罕”和“乌拉”。“父亲希望我和弟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片山林,把护林使命传承下去。”赛罕说,她已接过父辈的接力棒,穿行在赛罕乌拉的万里林海,继续守护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因此被誉为“祖国北疆的天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

  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验室,90后“林四代”鲍鹏宇在制作昆虫标本。据他介绍,目前保护区已采集、制作、储存了2万多份动植物标本,录制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完成了保护区哺乳动物、鸟类、维管束植物、苔藓、菌类等资源的监测调查,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拓展、保护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要守护好这片代代相传的林海,因为我们的‘根’在这里。”鲍鹏宇说,父亲作为“林三代”接续传承护林使命,自小在罕山长大的他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埋头扎入林海,在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中挥洒着青春与汗水。

  截至目前,保护区内林草综合植被覆盖度稳中有增,达到89.97%。“与2011年相比,维管束植物、鸟类、兽类、菌物等生物资源的种类增加了590种,达到3079种。马鹿的种群数量扩大了接近5倍。”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姜飞达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赛罕乌拉就是最好的例证。

  60多年来,巴林右旗“护林人”影响和带动全旗党员干部群众投入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伟大事业中,共同书写着“绿进沙退”“荒山变青山”的传奇故事。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肖璐)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杨净毓
14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天津解放桥进行最大开启角度调试工作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