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 开栏语:

  踏着奋进的节奏,新春的气息已经悄然降临到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欢乐的时光里,我们的“新春走基层”专栏如约与读者见面。

  “新春走基层”,不仅是一次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的采访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交融。让我们将镜头对准那些最基层、最普通的人们,用笔触和画面,记录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温暖感人的回家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奋斗的神采、团聚的欢愉、喜人的变化,在行进中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呈现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内蒙古,营造团结奋进、温暖和谐的节日氛围。

  “新春走基层”,我们在路上!

图片1.png

  又是一个晴朗的冬日。

  走进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海流村巴特食品加工厂,远远地,记者就闻到了油香味儿。

  这个年的味道,惹得记者使劲咽了下口水。

  厂房里,厂长巴特尔在一口油锅前忙碌着,他正准备制作“馓子”。

  “我们家做馓子已经二十多年了,最开始是我大舅做,后来把手艺传给了我,开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做馓子和麻花。”巴特尔手里不停忙碌,嘴里跟记者介绍。  

图片2.png

  海流馓子的制作过程对师傅的技术要求极高。

  称面、和面、摔面、叠面、醒面,以油养面。再把整块面反复叠、拉、盘、扯,直至面团柔软、劲道,盘条框条达到极致的精细,醒够24小时,这一过程全凭经验。

  第二天,炸馓子的时候一个人揪起面头,边拉边往手上缠绕,缠够一指宽,另一个人用筷子从手上抄下来,把面胚往两边抻,上下拉细,最后将拉好的细条放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馓子便做成了。

  炸好的馓子,细若发丝、根根分明,记者一口咬下,酥脆浓香、回味无穷。

  也就是这繁琐的工序、传统的技艺、酥脆的口感,让海流馓子变成一代又一代人不可或缺的家乡记忆。

  “用的都是好的原材料,除了面、水和油,不放任何添加剂,吃进嘴的东西做不得假。”巴特尔说。  

图片3.png

  忙碌间,前来店里订购馓子的顾客络绎不绝,询问声不断。

  “给我拿两件馓子,一件麻花,钱转过去啦。”

  “还有馓子没啦?给我拿五袋。”

  “小时候,零食种类不多,逢年过节才能吃到香脆的馓子,简直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过年就得吃上这一口。”

  “年关来了,全是订馓子和麻花的,呼和浩特的、包头的、鄂尔多斯的,订单很多。”巴特说,有专门从外地开车来买的,还有向外地邮寄的,馓子供不应求。

  从开办加工厂以来,巴特尔雇佣当地会炸馓子的村民到工厂里上班,让村民在农闲时可以挣一些钱补贴家用,用他的话来说,不能只顾着自己,让父老乡亲的日子都富起来,海流村的馓子才会更“出圈”。

  “做手艺其实讲求的就是一个口碑,过去日子苦,吃馓子是解馋,现在日子好了,再吃就是回味,我会把馓子当作毕生事业来做,让海流馓子制作技艺一代代传下去。”巴特尔说。

  说话间,巴特尔又接了一通电话。

  “再准备二十件馓子、二十件麻花,一会儿有人来取。”他向院子里搬货装车的工人吆喝道。

北疆新闻记者 吴汇慧 土默特左旗融媒体中心记者杨鑫 实习记者高虹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张弛
9845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多措并举 各地加强疫情防控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