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_DSC2271.JPG

工作中的朝克吐(左一)

北疆新闻呼和浩特5月5日消息(记者 李艳红)“种树容易种活难,不能只看种了多少树,而是要看种活了多少树。”这是朝克吐33年以林治沙的明确目标。

朝克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林业正高级工程师。他坚守在植树造林一线33年,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科尔沁沙地治理的造林技术——“深栽浅埋”极大地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他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志愿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

1991年,朝克吐毕业后被分配到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工作。看着沙化严重、沙进人退的景象,他下定决心要与风沙抗争到底。

走上工作岗位后,朝克吐立即投入到科左后旗林业调查与规划设计中,为了掌握了解第一手资料,他与同事们一道深入乡村调查,足迹踏遍了全旗20个苏木乡镇(场)、200多个行政村,开启了他的植树造林生涯。

“对我来说,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生命,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朝克吐说。

朝克吐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探索适于科尔沁沙地治理的措施、研究生态建设项目,分析土壤、记录气温、总结树种习性,育苗技术、流动半流动沙丘栽植树种选择实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经过反复实验,朝克吐根据科尔沁沙地沙土蒸发量大又快,而且风速等级高等气候和立地条件因素,总结出“苗木泡大水、机械整地、深栽浅埋、降低成本、缩短维护期限”等一系列新的造林技术,使造林“两率”大幅提高、造林成本大幅降低。

“深栽浅埋”就是用机械在沙地里挖一个近1米深的坑,将樟子松树苗栽种到坑内,回填40~50cm深的土,让树苗在近半米深的坑中占据抗风沙干旱的有力条件。

有了新技术做支撑,2013-2023年,“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项目区55万亩沙地、阿古拉项目区75万亩沙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重披绿装,这一技术在通辽市全面推广后,科尔沁沙地治理走上“快车道”,为全国乃至世界防治荒漠化贡献出通辽智慧。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杨净毓
10408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玉龙之乡”做大荞麦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