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内蒙古的风穿越草原与山地,点亮京津冀的万家灯火,当内蒙古的绿色动力持续汇入京津冀发展洪流,一幅资源互补、产业互促、民生互享的区域共赢画卷,正在祖国北疆徐徐展开。从锡林郭勒盟外送京津冀的468.86亿千瓦时电量中,36.2%的绿电占比,印证着“内蒙古的风,点亮京津冀的灯” 的生动图景;从全国率先破亿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到胜利一号露天煤矿里安全运行超900天的无人驾驶矿卡,内蒙古以“压舱石”的担当,为京津冀能源安全筑起坚实屏障,更以创新之力推动传统能源加速转型升级。
辽阔北疆,风光无限,内蒙古正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绿色动力。
9月22日至27日,“京津冀蒙媒体北疆行”采访团深入内蒙古多地,见证了这片能源热土如何以追风逐绿之势,谱写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能源保供的“压舱石”
“内蒙古的风电,保障京津冀的电力供应。”锡林郭勒盟能源局副局长宋文涛的这句话,在采访中得到了生动印证。2024年,锡林郭勒盟外送京津冀总电量达468.86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绿电169.71亿千瓦时,占比36.2%。
作为国家能源保供“主力军”,内蒙古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原煤产量12.97亿吨,保供8.3亿吨;发电8277亿度,外送3377亿度;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率先破亿,超过火电装机规模。这些数字背后,是京津冀能源安全保障的坚实支撑。
在胜利一号露天煤矿,胜利能源露天矿副矿长张海涛向记者介绍,无人驾驶大型矿用卡车已安全运行超900天,电铲智能健康诊断系统构建了全国首个极寒地区电铲运行数据库。这些创新之举,正是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我们这边的采访计划,基本上想找一些有内蒙古特色的点。”长城新媒体记者郭慧岩的话,道出了许多记者的采访视角。而内蒙古的能源“特色”,集中到一点,就是正从单一的煤炭资源向多元的绿色能源拓展。
在赤峰市,全球首个百万吨级零碳氢氨项目——远景赤峰15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首期工程已建成投产。远景能源赤峰氢能工厂厂长邓运辉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项目实现了“随风而动”的自适应巡航生产模式。
“我们的电力是100%的完全绿电,水处理以后在园区里100%循环。”远景能源氢能卓越运营负责人王剑告诉记者,这个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项目,全部建成后,能实现减排912万吨。
区域协同的“新范式”
天津津云新媒体记者高爱云关注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融入京津冀发展能不能带来新的能源合作,京津冀的一些市场或者技术能不能和内蒙古实现双向互动?”
答案在采访中很快清晰。内蒙古能源局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中,围绕煤炭供应、基础设施互联、新能源互济等方面,提出了东中西部深化区域合作19项支持举措。
锡林郭勒盟的实践尤为典型。依托“两交一直”特高压通道,这里已累计向京津冀等地区输送电量约2420亿千瓦时。充足的绿电资源,带动了装备制造等关联配套产业发展。明阳、上海电气等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初步构建起从风机主机、光伏组件、储能装备及配套零部件,与新能源企业上下游紧密联系、一体化推进、组团集群发展新模式。
创新驱动的“试验田”
“我希望能对内蒙古自治区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高爱云的期待,在采访中不断得到满足。
在泰富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宝全介绍,公司1000MW风电项目作为国家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2025年,计划发电量27.2亿千瓦时,可节省标煤83万吨。从去年9月份开展绿电交易以来,已实现28亿的绿电交易。
内蒙古工信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现代煤化工产业增长7.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1.3%,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9.4%,装备制造业增长42.5%,均快于规上工业和煤炭产业增速,绿色发展优势得到充分显现。
协同发展的“共赢路”
京津冀蒙的能源合作,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奔赴。
内蒙古紧邻京津冀,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已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这种地理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中,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46个,意向投资额3300多亿元,其中,从京津冀等地区转移项目投资额占比超过八成。
锡林郭勒盟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坤表示,自2019年投产以来,公司累计交付风机1600台套,产值达87亿元,同时累计吸纳就业1500余人次,属地化用工比例达97%。
内蒙古的风,不仅点亮了京津冀的灯,更开启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征程。(吴汇慧)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