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工人日报》第5版刊发题为《妙手匠心“治愈”古籍》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有着非常丰富的古籍存藏,其中有1/3左右的古籍需要抢救性保护和修复。这里的古籍修复师年复一年地为古籍“疗伤”,让古籍走出库房获得“第二次生命”。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4月7日《工人日报》第5版
凝神,一贴一补,轻轻压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古籍修复师胡雅婧正将一沓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铺展在工作台上。“这是我最近在修复的明刻本《南史》,残损不算严重,但脆化比较严重。”胡雅婧拿起毛笔,蘸上糨糊,将补纸粘贴到缺损处,再用镊子把多余的补纸剔掉……一旁的压书板下,已经修复好的书页平整舒展,古籍悄然新生。
胡雅婧的工作台上,摆着镊子、剪刀、排刷等工具,完整的一套修复工具有几十种之多,其中不少都是修复师根据需要自己制作的。
古籍修复的过程异常烦琐,从封皮开始,修复师要为古籍清洗脏污,部分缺损严重的封皮还要用配纸进行托裱。之后,要对每一卷书进行拆线、拆纸钉、拆包角、清洗书页、处理虫眼等。到了复原阶段,还要对书页进行喷水、压平、修剪等20多道工序的修复。直到装订步骤完成,一本古籍才算真正修复完毕。
马天歌也是这里的一名修复师。她告诉记者:“每一次修复,都是全新的挑战。面对不同问题,要用最适合的方式做出最优的修复。每每看到一页页朽烂的古籍在自己手中被‘治愈’,是最满足的时刻。”
马天歌介绍说,修复古籍的每一步,都要求修复师足够细心、技术娴熟。例如,修复残缺古籍的纸张,不同年代的书籍所使用的纸张大不相同,补纸要找到和原有书页材质、纹理、颜色一样的纸张。另外,成百上千年的时光,让书籍变色发黄,修复师要使用合适的染料将补纸染成和原有纸张相近的颜色。
古籍修复无法用速度和效益衡量。面对珍贵的古籍,所有动作必须细心再细心。修复一张破损严重的书页,技艺纯熟的修复师往往需要一到两天甚至更长时间。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籍,整个修复过程,修复师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的基本原则。这样,如果将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随时清除之前的修复状态,将古籍恢复原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有着非常丰富的古籍存藏,其中有1/3左右的古籍存在“疾病”,需要抢救性保护和修复。这里的古籍修复师年复一年地与时间赛跑,为古籍“疗伤”,让古籍走出库房获得“第二次生命”。(记者 李玉波)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