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通辽机场迎来它的“首飞”,由此开启克难求进、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
2003年民航属地化改革,通辽机场正式划归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通辽机场怀揣“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乘着改革发展的东风,一路前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支线机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百万空港”逐梦之路。
逐梦之旅:始于一条“风尘仆仆”的土跑道
1958年8月5日,通辽民航站在民航北京管理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力促下开始组建。
3天后,当时的哲里木盟行政公署号召党、政、军、民齐上阵修建跑道;
16天后,在10万名民工、市民、职工和学生的昼夜奋战下,通辽机场的第一条跑道——一条1200米长、60米宽的土跑道正式建成;
次年4月1日,通辽机场迎来它的“首飞”——里-2飞机在通辽机场一次试飞成功。这一飞,拉开了通辽航空事业发展的序幕;
三年后,通辽机场等来它的第一代航站楼——一座堪称历史“地标物”的航站楼,搭配上那条“风尘仆仆”的土跑道,共同见证了通辽机场“从无到有”的逐梦之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着改革春风,通辽机场迎来了一轮“建设热潮”。从1987年到1995年的8年时间里,通辽机场先后经历了3次大规模改扩建,那条土跑道换成了一马平川的水泥跑道,看着水泥跑道,当年的老场务纷纷感慨:“水泥跑道可真好啊!”“终于告别过去‘骑着二八追飞机,举着马灯吃黄土’的艰苦年代了。”在这一时期,随着2940平方米的第二代航站楼建成投用,第一代航站楼也退出了通辽机场历史舞台。自此,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继续见证通辽机场的建设发展。
黄金时期:始于一次“民航属地化改革”
2003年,民航属地化改革,内蒙古民航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年12月19日,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正式成立,作为其旗下全资子公司的通辽机场开始企业化运营。这一重大改革,开启了通辽机场高速建设发展“黄金时期”。
2006年,通辽机场第二代航站楼实施全流程改造,增加了贵宾休息室,机场开始有了非航业务;2009年,通辽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实施,水泥跑道盖上了沥青“被子”;2012年,第三代航站楼拔地而起,1.1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成为通辽市的新名片;2020年,通辽机场建站以来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投用,机场跑道由2300米延长至2700米。
回首砥砺奋进之路,通辽机场抢抓发展机遇,弥补历史短板,先后实施了滑行道和停机坪改扩建,新建和改造了办公楼、职工公寓和职工文体活动中心,进行了场区道路改造、场区绿化美化,建设完善了机场油库、围界、巡场路、助航灯光、供电、消防、通信导航、气象等设施设备和保障系统。
漫步在通辽机场,一条横贯南北的崭新沥青跑道,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助航灯光,错落有致的房屋建筑,横纵交错的场道,航站楼似鸿雁般展翅欲飞,还有那楼宇间随处可见民俗文化与现场科技交错的“小心思”以及夜幕下流光溢彩的机场夜景,无不诉说着这些年来通辽机场的飞速变化。
再起腾飞:兴于一场勇于探索的赋能创新
建功新时代,奋进正当时。
2003年以来,面对地区经济欠发达、百姓出行难的现状,在内蒙古机场集团带领下,通辽民航人“勇于探索、敢闯新路”,开启了艰难“破冰”之旅。
2005年7月11日,32座的多尼尔飞机退出通辽民航历史舞台,意味着通辽往返北京航线即将断航,通辽将失去与北京的空中桥梁。“进京梦”无论是在交通欠发达的二十年前,还是综合立体交通已然形成的当下,都是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通辽百姓的迫切需要,因此确保北京航线不断航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面对通辽往返北京航线即将断航的困境,通辽机场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困境,率先尝试与航空公司合作运营航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500万航线补贴资金,引进东航B737执飞通辽—北京航线。至此,崭新的合作模式开启了内蒙古民航运输生产超常规发展的大幕。
创新是一棒接一棒的接力赛,为了能够跑出发展“加速度”,通辽机场一直在路上。2006年内蒙古机场集团“筑巢引凤”成立“模拟航空”。2008年6月,模拟航空开始运营呼和浩特—通辽往返航线,每天一班。由此,通辽至北京、通辽至呼和浩特实现了每天一班的稳定运营。2010年,通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到了2012年,通辽机场在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的战略指引下,开启了第三次创新——引入“支线快线”模式运营通辽—呼和浩特航线。同时与中联航合作,开通了第二班北京航线。全年通航13条航线。历史上首飞郑州、海口、天津等地,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万人次。
从2013年开始,通辽机场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通辽航线网络多点开花,以年度50万、70万、80万、90万的旅客吞吐量,一次次地刷新了历史。2019年,通辽机场“呼通支线快线”日运营航班超过10班,全年运营17条航线,通航18个城市,当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3万人次,同比上年净增15万人次,成为全国第95个迈入百万行列的运输机场。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从1958年通辽机场的第一条土跑道正式建成到如今的沥青跑道,从1962年第一代航站楼建成到如今的1.15万平方米的第三代航站楼……通辽机场不仅从过去的“老地方”华丽蜕变成长为城市的“新地标”,更是以其不断扩展的航线网络、日益提升的服务质量、显著增强的综合运输能力,成为了连接内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一架架“银鹰”呼啸起降,一批批游客川流不息,摆渡车、客梯车穿梭不停……“迎来送往”的通辽机场正在将通辽与祖国各地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记者 杨永娜)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