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亿元。一个不足5000人口的纯牧业苏木,为什么能有如此令人惊喜的业绩?这里靠什么对国内外游客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因为这里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名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因为这里有世界上罕见的8000平方公里原生态草原。草原上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20余处。还有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的勿布林羊肉。为了让游客品尝勿布林羊肉的美味,这里每年都举办“万亩草原千斤肉,百口大锅煮旅游”活动。
因为这里举办了史无前例的那达慕大会:时长33天,内容含十大系列活动。
美景+美食+盛会,对游客构成了第一吸引力。
乌兰毛都苏木的历史是光荣的。早在1958年,他们就荣获了印有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国务院奖状,成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乌兰毛都苏木的现在是振兴的,2017年他们启动了草原生态振兴工程,从此步入了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加快相互转换的新阶段。
4A级乌兰毛都草原风景区
七年巨变,
源于生态观与发展观的辩证统一
七年草原生态振兴工程的实施,给乌兰毛都苏木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生态环境优化。2017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乌兰毛都草原核心区植被覆盖率为76%,牲畜超载率达57%。2024年最新统计显示,植被覆盖率回升至82%。改良草场面积达10万余亩,人工种草面积12万亩。整体草场生产能力在保护中恢复,在改善中提升。如今的乌兰毛都草原不仅水草丰美、牛羊肥壮,而且还是丹顶鹤等众多美丽候鸟的驿站。
产业收入大增。文旅产业成为乌兰毛都苏木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点、经济结构多元优化的突破点、牧民收入新的增加点。2017年全苏木文旅收入不足100万元,2024年达到13亿元,参与牧家乐、民宿经营的牧民由3户增至15户,户均年收入从5.6万元跃升至32万元。文旅企业从无到有,现已达到7家,年纳税460万元。2024年,仅33天的那达慕系列活动,文旅业收入就达12.2亿元,带动1.3万余人就业,带动当地和周边农牧民经营收入高达75万元。畜牧业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提质增效措施,肉牛、肉羊出栏周期缩短60天,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饲养效益,增加了牧民纯收入。同时,苏木通过健全销售服务,组建收购、加工、冷链运输、外销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2024年畜牧业产值达2.19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22%。加工增值900万元。2024年全苏木671个牧点户均收入达32.6万元,真正实现了“减畜还增收”。
思想观念更新。2011年刚推行生态补偿政策时,90%以上的牧民抵触减畜,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牲畜头数就是他们的财富数量,减畜如减财。随着政府对草畜平衡政策意义、作用的不断深入宣传,特别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的显现,多措并举实现“减畜还增收”的事实,使牧民们逐渐认识到了加强草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今,主动参与草原管护的牧民达98%,自发组建了3支草原巡防队。这种转变,可称之“最珍贵的生态觉醒”。
基础设施巨变。对比2017年尘土飞扬的沙石土路,零星简陋的蒙古包,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6.1公里硬化道路贯穿乌兰毛都草原风景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乌兰毛都赛马馆、牧云山顶生态牧场、苏金宝力高牧户体验基地、草原驿站、帐篷客酒店等特色性设施吸引着全国游客。更令人叫好的是,乌兰毛都草原核心区建设秉承的“隐于自然”原则——“马头琴生态木栈道”选用防腐技术,以悬空设计穿越湿地草甸,既防止了游客踩踏植被,又保证了花草在栈道下面自由生长,使现代建设与草原肌理浑然一体。
旅游产业崛起。2017年苏木那达慕大会举办时,不足5万人次的客流量,折射出当时旅游业的窘况。而2024年的“歌游内蒙古 天天那达慕”系列活动,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特色品牌,吸引游客突破120万人次。数字跃升的背后,是“国家级生态名镇”等诸多国字头名片的显著效应,是生态畜牧业与生态文旅业的最佳融合,是多彩那达慕龙头的拉动。乌兰毛都草原借此愈发出圈出彩出名,成为内蒙古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在这一系列具有决定性意义变化的背后,是乌兰毛都人视山水林草为“眼珠子”“命根子”的宝贵“生态觉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理不断入耳入脑产生的共鸣,是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命共同体法则的遵循,是生态观与发展观的辩证统一。
五措并举,
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乌兰毛都苏木把草原生态振兴工程与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融为一体,突出牧民增收这一重点,抓住“草畜平衡”这一难点,采取了一系列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措施之一,增强草原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的说服力。苏木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带头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建宣讲队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对面向牧民群众解读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详细阐释牧民最关心的关于“草畜平衡”的政策规定。强调草畜平衡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和实现路径,特别是列举控畜也能增收的有力事实,改变牧民“控畜等同减收”的传统思维定式。同时,针对牧民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一一进行解答。这样的扎实工作,使牧民不断提高了对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各项政策法规的知晓度、关心度、参与度。在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和改善奖补政策引导下,在富有说服力的宣传推动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在牧民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草原生态环境。
落实草畜平衡政策后,草畜两旺
措施之二,有效落实草畜平衡政策。一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广舍饲和半舍饲等饲养模式,通过划定限牧区、轮牧区等,减轻草场压力。二是加大牛羊改良力度,降本提质增效,牛羊改良比例从2017年的52%,提高到了2024年的97%以上。三是加强草原建设,自2017年以来,累计完成草原鼠害防治50万亩以上,蝗虫防治70万亩以上,退耕还草5万亩,草原保护性沙化地治理30万亩,草原生态保护围封240万亩,显著提高了草原牧草生产能力。四是减羊增牛,劣畜换优畜,控制羊牛总头数。牲畜总头数从2017年的42万头(只),减少到2024年的28.25万头(只)。
措施之三,加快发展现代饲草产业。乌兰毛都苏木的近邻阿力得尔苏木草产业园区建有国内首条“破壁熟化全混饲草料生产线”。乌兰毛都苏木紧紧依托阿力得尔苏木草产业园区的优势,在人工种草已达12万亩,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加快了现代饲草产业的发展。通过和草产业园区合作,生产的草颗粒等破壁熟化全混饲草料,使用后明显提高了牲畜饲养水平和饲养效益。发展现代饲草产业的综合促进作用,在乌兰毛都苏木已经显现:促进了牧业生产提质增效,促进了草原生态价值提升,促进了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特别是促进了牧民创收能力提高。例如,牧民双山看到牧草市场需求大,率先尝试优质牧草规模化种植,2024年收入高达36万元。这个例子说明,在草产业发展中,牧民不仅收入增加,市场意识也随之增强。又例如,牧民特布新阿木拉适时将2800亩草场转型为优质牧草基地,种草年收入达16万元。“草好了,游客多了,我的草捆都成了景区‘网红打卡点’”,他笑着说。这个例子说明,在草产业发展中,牧民不仅增收入,而且增技能,还增眼力,看到了草原生态优化带来草原生态旅游兴旺的两者关系。
措施之四,高站位推动林草长制。建立健全了苏木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草长的苏木、嘎查“双林草长”工作机制、责任体系,定期巡查责任区林草资源,使林地草场切实得到保护和改善。
措施之五,以重点项目促生态振兴与产业协同发展。2017年以来,他们整合各类资金6683.95万元,建设重点项目38个。如国家4A级草原风景区、科右前旗草地羊冷链物流中心、敖力斯台嘎查牛肉干加工厂等。依托重点项目实施,乌兰毛都苏木成功探索出了生态振兴与文旅产业、牛羊肉加工业等产业协同发展之路,不仅使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还为当地牧民开辟出多元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牧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乌兰毛都苏木采取的这些措施,其合力集中在了优质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集中在了优质生态环境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互促发展上。这是他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真理的精髓所在。
多元增收,
“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
如何在畜牧业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文旅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实现多渠道创收、多元增收?乌兰毛都苏木的有效操作是这样的:
多元增收,那达慕发挥了龙头拉动作用。2024年,乌兰毛都苏木33天那达慕大会综合收入达到12.2亿元。期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的70余名外商齐聚草原,他们为中蒙俄商贸国际商品展销会而来,展销会成交额突破2亿元。这是那达慕大会功能外延的新成果。那达慕大会拉动文旅业爆发式发展的显著效应,及其促进牧旅融合和牧商融合的独特作用,使乌兰毛都苏木更加重视并善于运用那达慕的多功能、新功能。近年来,他们成功承办了7次旗、盟、自治区级那达慕大会。乌兰毛都苏木在总结经验中根据发展的新需求,对那达慕不断赋予时代新内涵,推出了“美食那达慕”“露营那达慕”“趣味那达慕”“招商那达慕”“服饰那达慕”“音乐那达慕”“诗歌那达慕”“国际商品展销那达慕”等十大系列活动,吸引游客的功能更全、更新,吸引游客人数越来越多,随之开辟的创收渠道越来越多元。乌兰毛都苏木自2023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中国大学生草原旅游节活动,吸引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全国多所院校1.2万多人参加,旅游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在那达慕等活动的拉动下,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等效应、效益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牧民个人和嘎查集体的多元收入显著。勿布林嘎查的初鲁经营牧家乐,2024年那达慕大会期间收入高达35万元。在文旅业的拉动下,勿布林嘎查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21万元。乌兰毛都苏木牧民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20500元,增长到了2024年的31032元。这些,使乌兰毛都人民具体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乌兰毛都札萨克图非遗刺绣
多元增收,奶制品产业发挥了双重拉动作用。奶制品产业是连接畜牧业与旅游业的纽带产业,对畜牧业和文旅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在牧旅业快速融合发展中,乌兰毛都苏木的奶制品业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苏木现有大小奶制品合作社12家,其中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是乌兰毛都苏木奶制品标准化生产的典范。2019年投资190万元建成投产,先后荣获“内蒙古优质奶制品”“兴安盟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社”等称号。2022年自治区主要领导在这里考察时,对他们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合作社现有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60头,年产奶豆腐36吨、奶皮子3.6万张、奶糖10吨,黄油、乌日莫、奶酪各5.6吨,年利润达120万元。奶制品专业合作社的兴起,让传统奶食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苏木奶产品附加值提升了22%。
多元增收,非遗技艺企业发挥了传帮带促作用。乌兰毛都苏木是自治区札萨克图蒙古族民间刺绣之乡,非遗技艺主要有蒙古族刺绣、札萨克图马鞍手工制作、科尔沁长调民歌、札萨克图婚礼等。因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而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兴趣,形成了吸引力。乌兰毛都苏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秀云,组织多名札萨克图刺绣非遗传承人巧妙地把蒙古族传统图案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创作出抱枕、服饰、壁挂等精美刺绣工艺品。其产品曾在法国卢浮宫和中国国际时装周活动中获得优秀奖。这个合作社年收入达60万元,带动20多名妇女居家刺绣,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乌兰毛都敖力斯台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法人阿拉坦巴根,是札萨克图马鞍制作的盟级非遗传承人,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蒙古族刺绣非遗传承人。这家公司不仅成为乌兰毛都苏木的非遗技艺文化名片,也是这里文旅业的名片。这使这家小公司名声不小、经济效益也不小。呼伦贝尔“海东青骑警队”是呼伦贝尔的一张特别旅游名片,他们所使用的马鞍均由阿拉坦巴根的公司手工精心制作,由于技艺精湛,品质优良,骑警队专门给送来了锦旗。这家不足10人的手工艺品公司,年产值却达到了80多万元。乌兰毛都苏木这些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企业,都具有培训功能,注重培养一代新人,常年招收学员,促进了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带动了牧民学技艺创收、靠技艺增收。现在全苏木有旗、盟、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31人,成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特种兵”。
多元增收,名牌畜产品发挥了增值主力军作用。科右前旗草地羊,早在2020年就已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列入了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而乌兰毛都苏木盛产的勿布林羊,又是其中长期繁衍于乌兰毛都杭盖草原特定生态环境下的良种羊。乌兰毛都勿布林羊同科右前旗草地羊一体在北京设有冷库,在北京锦绣大地、西北旺镇等处设有销售旗舰店。2024年,通过前旗草地羊冷链物流中心将6000只优质羊精加工的羊肉、羊排、羊腿等运往北京,实现了优质羊肉与高端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值效益突出,拉动了全苏木畜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现在乌兰毛都苏木的羊肉,通过线上线下已销往全国16个大中小城市,2024年销售额达3500多万元。
上述创收渠道与举措,既为乌兰毛都苏木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又使畜牧业这一支柱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创出了全国名牌,更关键的是使牧民实现了多元增收,从根本上打消了牧民在实行草畜平衡中对控畜会减收的顾虑。这样一系列成果,具体地展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演变。
真理认知,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乌兰毛都苏木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历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对这一真理的深入理解和新的认知。对此,乌兰毛都苏木党委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如下观点:
之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结合全苏木破解草场超载难题,当草场载畜量下降60%后,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增1万元以上。这事实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来自大自然的财富。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态价值和自然财富资本。
“歌游内蒙古 天天那达慕”活动开幕式
之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结合全苏木多年坚持改善生态环境的回报,当改善生态环境投入累计超过8300万元时,旅游业综合收入可达到13亿元。这个事实说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值来自大自然的财富。因为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升环境生态价值,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也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不断相互转换的过程。乌兰毛都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就是这种转换的标志,赋予时代内涵的创新式那达慕就是拉动这种转换的龙头。
之三,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先进典型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乌兰毛都苏木在多年坚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在这些先进典型身上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他们既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示范者,又是良好生态环境的首先受益者。先进个人都人畜两旺,先进集体都民富村强,这就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应有结果。这个事实说明: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命共同体。谁遵循了这一法则,谁就会得到奖励式的回报;谁违背了这一法则,谁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作者 于清青 萨其日呼 马世明)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2025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