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塔那那利佛5月19日电记者手记|飘过印度洋的稻花香
新华社记者徐瑞青 凌馨
“以前家里8亩地种本地稻,连温饱都难以维持。三年前改种杂交稻后,我们不仅吃得饱,还有余粮可卖,甚至攒钱买地扩大种植。”近日,在马达加斯加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所在地马希齐镇,30岁的稻农费莫索阿·拉卡通德拉扎拉带着满足的笑容对记者说。
在阿诺西阿里沃村,农业部技术员朗博阿萨拉玛·拉齐纳正带领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他曾两度赴湖南培训,如今已成为本地杂交稻推广的中坚力量。
“我的技术都是中国老师教的。”他说。多年来,中国专家不仅推广良种,更注重“良法”的传授:既在“田间课堂”里手把手教农民育苗、插秧、防治虫害,也通过系统化理论授课,培养本地技术骨干,再由他们将种植知识继续传授给更多农户。
艾琳·诺嫩贾纳哈里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的3亩稻田去年首次尝试种植杂交水稻便迎来丰收,“以前种田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心里踏实多了”。
2007年,中国援马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实施。这也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10个援非农业示范中心之一。在示范中心的墙上,悬挂着农业专家在全岛推广水稻的珍贵照片,角落里整齐堆放着各式农具。
“这里的农民一直‘靠天吃饭’,受限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水稻产量始终上不去,很多农民吃不饱饭。”中国农业专家胡月舫指着远处的稻田说,“让杂交水稻在这里扎根,第一步是选好种子。”为筛选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品种,他与团队带着几十个稻种样本,几乎踏遍了全岛主要稻区,最终选育出5个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具备高产、抗旱、耐淹等优势。
“可真正的挑战,是让农民接受这些‘外来种’。”农业专家宋春芳说。为打消疑虑,专家们在相邻的两块稻田上分别种植杂交稻与本地稻,在同样耕作条件下,杂交稻的产量是后者的两到三倍。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村民们信服地改口称它为“擦拉贝”——当地语中意为“最好的东西”。
推广过程中的艰辛,至今仍历历在目。胡月舫回忆,他们曾住在农户漏雨的草棚,饮用屋顶铁皮瓦收集的雨水,徒步十几公里背柴做饭,靠木薯干粮来作为三餐充饥。“有次改造沼泽地时,我脚底被树枝刺穿,是村民们抬我出来的。”
目前,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7.5吨,是当地常规品种的两到三倍,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金黄的稻米不仅填满了农民的粮仓,更托起了这个岛国粮食安全的愿望。
“希望有一天,中国杂交水稻能种满整个岛,让更多农民吃饱饭、挣到钱,我们能早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记者随行的本地同事埃里克·拉佩若齐说。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