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7月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而根据今年1月发布的第55次《报告》,我国10至19岁网民达1.44亿人,特别是2010年后出生的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程度很高,被称为“A世代”。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现象普遍。受访学生所在班级几乎都建有社交群,大部分学生参与群聊,日常使用频率高,主要用于同学间约玩、讨论游戏、获取兴趣信息等社交活动。
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会受到哪些影响?是否有必要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于雯雯。
价值观与认知易受冲击
记者: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对初中生的身心造成影响?
于雯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初中生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已成普遍现象,我们应客观、辩证看待。一方面,适当、合理使用有助于维护同伴、师生及家庭关系,支持课后、假期、单独外出时保持联络,也有助于信息获取、小组协作与数字素养提升;另一方面,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若无限制使用,易遭遇网络风险、专注力受损、时间被侵占及不良情绪滋生等问题。
支振锋:互联网给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隐藏的不法侵害也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诸多风险。
最主要的是网络沉迷、成瘾问题突出。短视频等社交媒体通过算法推荐和即时反馈机制诱导未成年人长时间使用,带来视力损伤、睡眠质量下降、社交能力退化和学业倦怠等问题。
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力低,易受社交媒体低俗、暴力、虚假信息的蛊惑和误导,被网络黑话、低俗流行语“洗脑”,甚至对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的抑郁、厌学、焦虑症等内容“对号入座”,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设置使用年龄很有必要
记者: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并未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也没有规定使用社交媒体的年龄。是否有必要明确禁止16岁或14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
支振锋:在我国,明确禁止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非常有必要,但操作上存在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有诸多可借鉴做法。
在管理电子设备使用上,荷兰、希腊等多国政府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内全面禁用手机、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法国政府今年推出新版“儿童健康手册”,重点防止儿童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比如3岁以下应完全避免接触电子屏幕。
在设置社交媒体使用门槛上,法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国正在推动多家社交媒体平台强制进行用户年龄验证,以保护儿童免受有害网络内容的侵害。在提升家长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上,相关社交媒体平台推出安全使用手册,建立了“网络素养图书馆”“预防网络欺凌中心”“家长门户”和“青少年门户”,帮助家长获取管理账号的实用技巧和提升网络素养的专项课程。
就我国来说,在身份认证方面操作困难。现行法律严格限制获取未成年人生物信息,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技术手段受限,部分平台实名认证系统形同虚设。加上网络灰黑产交易链的存在,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租售成年人账号、伪造身份信息等各种方式绕过未成年人模式。
于雯雯:是否立法禁止,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年龄、功能与时长,是家长普遍面临的监管难题。我国已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明确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当前法律体系已涵盖网络素养促进、信息内容规范、沉迷防治等方面,需评估现有法规的适用性与效果。此外,强行禁用可能引发亲子冲突,也存在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身份注册的现实漏洞。
我们更应鼓励和支持未成年人和家长积极使用未成年人模式等未成年人保护专用产品或服务。我国已出台《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对未成年人模式进行了更新升级,未成年人模式可提供时间管理、内容管理(分龄)、应用管理(高危功能禁用限制)等多种功能和效果。
内容与体验优化是关键
记者:今年4月,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这能否解决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住”的困境?
高文珺:减少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关键在于帮助其适应网络生态环境。一方面,家长应了解并善用手机端已有的监管功能;另一方面,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增强其自主控制使用时间、辨别信息、筛选内容的能力,才是治本之策。
具体操作应“宜疏不宜堵”,采取“软硬结合”策略:“软”的方面包括加强数字素养教育;“硬”的方面则从智能终端与应用程序入手,构建系统性防护网络。
当前,智能终端在未成年人模式设置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应持续推进《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落实,让手机和手机应用厂商形成合力共建屏障,推动所有移动端都设有未成年人模式,并在易操作性、用户体验、跨设备与应用的兼容性、防止绕过设置等方面不断优化。
持续加强硬件推广,提高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使用的普及性。手机供给端,要做到在消费者购买、使用和售后等环节全过程的推广。在购买环节,要在产品介绍上有醒目的相关功能提示。在使用环节,在手机开机、主屏等显著位置设立不可删除的相关设置图标;要有详尽、清晰的操作说明。在售后环节,为家长提供详细指导。
此外,应加强手机与应用软件之间的联动,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若内容缺乏时效性、丰富性、趣味性与个性化,将难以吸引未成年人使用,也易导致家长放弃该模式。手机应用生产方应着力提供符合未成年人认知与情绪发展需求的优质适龄内容,增强使用黏性与保护实效。(记者 陈磊)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