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在地形地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长春11月16日电(记者张博宇)近日,一项基于吉林和龙大洞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挑战了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技术自南向北扩散”的传统假设。该成果于11月8日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上。
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廷依托对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的和龙大洞遗址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等技术手段,确定了大洞遗址约4.35万年至1.29万年前连续三期人类活动的时间序列,首次系统建立了长白山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完善的年代学框架,为理解东北亚地区细石器技术与象征行为的起源与扩散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基于此,徐廷与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赵宇超副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共同合作,进一步揭示了约2.8万年前,在和龙大洞遗址出现的“细石叶压制剥片技术”很可能在长白山地区本地产生,而非由南向北传入。他们指出了另一种可能——以黑龙江西山头遗址为代表的早期细石器技术南下,加之长白山地区丰富的黑曜石资源,实现了该地区细石核剥片技术的精进。
据悉,这一发现挑战了以往人们认为东北亚地区细石器技术自南向北扩散的假设,提出在末次盛冰期前后,东北亚地区可能存在双向互动乃至多中心创新的复杂格局。
此外,新的研究成果还为探讨中国东北早期现代人的扩散与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理解现代人类在高纬度季风边缘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证据。
徐廷介绍,这项研究由辽宁大学、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等合作完成。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