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清晨时分,包头市昆都仑区少先路第四小学的走廊里,准时回荡起四年级三班同学们清亮的诵读声。在语文课代表杨晨旭的带领下,全班正专注地朗读着《诗经》。琅琅书声如同春日里汩汩流淌的溪水,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并非刻意安排的表演,而是学校“文脉寻踪”项目中最日常的一幕。
每周五的课后服务时间,“经典新声”工坊总是洋溢着活力与热情。没有专业录音设备,老师们就带着学生用手机录音;缺少正式舞台,几张课桌拼凑起来,便成了孩子们施展才华的小天地。五年级的陈祉彤和她的伙伴们正投入地改编着《西游记》。废弃的纸箱在他们手中变成了神奇的“金箍棒”,简单的彩笔在白纸上勾勒出形形色色的“妖怪”。当扮演孙悟空的李诚鑫挥舞着自制的“金箍棒”,大喝一声“吃俺老孙一棒!”,那夸张的动作配合着字正腔圆的国通语,总能逗得台下的同学们开怀大笑。
指导老师李姝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练习了国通语的表达,更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国通语的学习效果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学校推出了“家庭语言共建计划”,成为家校沟通、共同育人的一座新桥梁。家长们的微信群里,每天都能看到“亲子共读”的温馨打卡分享;家中的餐桌上,妈妈和孩子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接力诵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晚饭后的闲暇时光,父子俩坐在沙发上,兴致勃勃地比赛着“四是四,十是十”这样的绕口令。传统文化的韵律之美,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里。
五年级学生刘春华的家长对此感触颇深:“过去总觉得教孩子说好国通语主要是学校的责任。现在和孩子一起读古诗、练绕口令,才体会到这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难得的亲子时光。”
漫步校园,国通语学习的印记随处可见:清晨是回荡在走廊的经典诵读声;书法课上,孩子们在“字正腔圆”的要求下,一笔一画认真书写,横平竖直间体会着汉字的筋骨与魅力;课间,校园广播里传来同学们用国通语分享的精彩故事;精心准备的经典诵读表演,更是赢得了阵阵掌声。国通语的学习,早已不再是课本上孤立的知识点,它如春雨般无声地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孩子们日常习惯的一部分。
“我们学校没有特别高大上的设备,也没有设计多么复杂的方案。” 少先路第四小学的程方校长道出了朴素的教育智慧,“但我们始终相信,教育贵在用心。从孩子们身边最平常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去浸润、去引导。文化传承的种子,往往就是在这些日常的细节中悄然播下,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在这所小学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褪去了枯燥的外衣。它化作了清晨诵读时那清脆的童声,是孩子们动手创作经典故事时的专注与兴奋,是家庭餐桌上共读古诗、比拼绕口令时的欢声笑语。童声传雅韵,国通语的根,就这样在生活的沃土中越扎越深,滋养着文化自信的新苗茁壮成长。(记者 宋阿男 通讯员 刘婧涵)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