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财经 > 正文

董新越(左)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史新培摄

董新越(左)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史新培摄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现场,记者在四川展厅的转角处,被一抹红定格——身着羌族刺绣服饰的工作人员正站在不足1平方米的展位前,小心调整着产品的摆放角度。

“我叫董新越,来自汶川,带着家乡的车厘子产品来‘闯’消博会。”董新越用手在狭小展台上轻轻划过,笑着说:“能通过层层选拔获得参展机会,已深感荣幸,咱汶川车厘子也算‘走出大山见世面’了。”

展位虽小,却承载着家乡农产品与国际展会的首次“亲密接触”。

更让人关注的是展位背后的助农故事:“截至2024年6月,我们累计收购车厘子117吨,为1200余户果农带来167万元收入。”董新越翻开账本告诉记者,“除了收购精品果,我们还收小果、裂口果——这些曾因品相被市场‘淘汰’的果实,如今成了果酒等产品原料,让农户每一颗辛苦种下的果子都有了价值。”

这样的“全收尽收”,是当地车厘子产业“小水果大民生”的缩影。

董新越告诉记者,2024年,汶川甜樱桃产量达2180万斤,销售额突破6.54亿元,占全县第一产业的41%,带动人均增收3500元。从1997年引种欧洲品种到如今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当地车厘子的“逆袭”不仅靠北纬31°的独特气候,更源于产业链的延伸。

更让董新越振奋的是,借消博会东风,家乡的车厘子正从“卖鲜果”向“卖品牌”升级。

现场,小小的展台不断迎来品尝的观众。他坦言,最期待的不仅是当场签下订单,更是让人知道汶川车厘子产业步入正轨。

车厘子的消博之旅,或许只是起点——当家乡的味道被世界品尝,消博会的意义便已超越交易本身,成为乡村振兴与全球消费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当小农户的账本与全球供应链接轨,消博会也成了城乡对话的桥梁。

在不少省份的乡村振兴专区,记者与来自全国的参展商交流时发现,青海牦牛肉、云南咖啡豆、陕西苹果等“家乡味”汇聚一堂,正借消博会走向全国。

从田间到国际舞台,消博会不仅是商品展示的平台,更是乡村振兴梦想照进现实的生动实践。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方琳
5507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内蒙古:校园足球训练忙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