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6日电 (欧阳易佳)日前,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生态系统受到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下,沙旱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护沙旱生植物资源,我国科学采取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三种互补的保护和保存措施,筑牢沙旱生植物防护网。
“沙旱生植物是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环境中,具备特殊生理和形态适应性的植物。在我国,白刺、梭梭、柠条、骆驼刺、沙拐枣等是常见的沙旱生植物。”李帅认为,沙旱生植物不仅是荒漠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还在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帅介绍,原地保护,即在沙旱生植物的自然栖息地内进行保护,通常以建立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植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迁地保护,也称异地保存,是将沙旱生植物从其自然栖息地迁移到植物园、保护区或种质资源库等人为管理的环境中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不仅能保存活体植株和遗传资源,还能为研究和繁育提供便利;离体保存,广义上是指将植物的种子、组织或细胞保存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实现遗传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最常见的形式是种子库。通过低温、低湿环境,种子可长期保持活力,保存时间可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我国坚持科技主导,将原地、迁地和离体保存手段多种相结合,深化产学研融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保护,共同守护好荒漠生命。”李帅说。(实习生胡育文对此文亦有贡献)
往期链接: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