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加大重点领域供给
滴灌金融活水 激发市场活力
本报记者 郁静娴
中国农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截至今年3月末,个人贷款余额达9.27万亿元,信用卡“以旧换新”消费额达1549亿元。数据攀升的背后,是农业银行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动注脚。
从“助力共同富裕的银行”和“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的品牌定位,到“以现代金融服务惠及城乡最广大客户”的价值主张,再到“耕耘美丽中国 共创幸福生活”的传播口号,农业银行始终将自身品牌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群众需求结合,打造有温度、有实力的银行形象。
近年来,农业银行坚持把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坐标,不断提升客户体验。持续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主动对接提振消费政策,提升快捷支付交易,构建“政策快协同、场景深融合、科技强赋能”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制定专项服务方案,通过“政银协同”“信用惠民”“新市民服务”等十大主题活动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县域市场,推动金融向乡村更深处扎根、朝民生最需处发力、往普惠最前沿靠拢,实实在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农业银行将紧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优化消费金融场景建设,营造便捷高效支付环境,助力激发消费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强化特色金融服务
聚焦实体经济 增强服务质效
本报记者 韩 鑫
精准聚焦实体经济所需,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持续以特色金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努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增量扩面。通过创新“技术流”评价体系等,邮储银行着力服务技术实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截至3月末,服务科技型企业近10万户,融资余额突破6000亿元。
绿色金融再上台阶。不断探索转型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截至3月末,绿色贷款余额9107.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01%,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普惠金融彰显特色。聚焦普惠信贷“保量、稳价、优结构”的总体目标,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截至3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40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7万亿元,占客户贷款总额比重均居国有大行前列。
养老金融持续深化。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构建“三横三纵”立体式养老金融体系。截至3月末,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户数超千万户。
数字金融赋能增强。持续推进数字化精细运营能力建设,邮储银行发布自有“邮智”大模型,持续以新技术为业务发展和客户服务赋能,个人、企业手机银行和企业网银在行业相关测评中位居行业前列。
未来,邮储银行将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综合发力,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突破。
五粮液集团打造文化体验地标
创新文化表达 推动价值共享
本报记者 王明峰
2025年大阪世博会期间,五粮液集团通过开设授权体验餐厅、主题快闪店等方式,继续创新品牌国际化表达模式。近年来,通过深化文化体系建设与全球化布局,公司不断推动中国白酒从文化符号输出向产业价值共享转型升级。
立足国际平台,塑造品牌话语权。五粮液连续6年支持参与APEC框架下系列活动,以酒为媒架起亚太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博鳌亚洲论坛、进博会等活动中,品牌“和合共生 美美与共”的理念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形成深度呼应,展现着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
创新文化表达,激活传统美学生命力。五粮液以“文化+体验”模式,用潮流重塑经典。今年春节期间,通过非遗展演、春节游园会等沉浸式文化体验,让白酒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不久前,首届“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颁奖典礼举办,为品牌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深耕全球市场,构建消费新场景。五粮液设立了亚太、欧洲、美洲三大营销中心,并通过“中国酒+中国菜”“展示+品鉴”模式,在日本东京、德国杜塞尔多夫等地打造文化体验地标。公司连续8年上榜世界品牌500强,为中国品牌“走出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从世博会到APEC,从春节庆典到诗歌大赛,五粮液将中国白酒文化转化为世界语言,在全球化浪潮中演绎着民族品牌的创新表达。未来,将继续架设文明互鉴的桥梁,更好增进海外消费者对品牌的文化认同,持续讲好中国故事。
vivo面向用户需求开发特定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 追寻科技前沿
本报记者 贺林平
成立30年来,vivo以科技创新为笔,协同全球生态伙伴,共同绘就人文与科技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
vivo最新发布的旗舰手机,凭借自研芯片带来的影像性能提升、与蔡司联合研发的三大定焦镜头和摄影师套件等硬件加持,提升了超长焦拍摄体验,仅用一个设备满足了多种拍摄需求。
与旗舰手机同步,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产品也悉数登场。新产品的登台亮相,展现了vivo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积累,而产品背后的功能,则蕴含了对人文价值的理解。
公司的创新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vivo看见”通过AI大模型技术把视觉信息转换成语音提示,让视障用户瞥见一缕科技之光;“vivo听说”通过开发者编写的一行行代码,让听障用户有望听见温暖的回声;相关手机产品“职业模式”打造的6倍音量、三向定位增强技术等功能,也在为外卖小哥们保驾护航……
面向未来,vivo将继续在6G、人工智能、混合现实乃至消费级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深耕细作。不久前,公司宣布成立机器人实验室,将聚焦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研发,致力于孵化家庭场景下的机器人产品。这既是对科技创新边界的探索,也是对人文价值的坚守——让科技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科技与人文共舞,创新与发展同行。vivo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出人文与科技闪耀的创新之路,为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安踏集团努力提升消费者体验
探索零售业态 满足多样需求
本报记者 刘晓宇
前不久,安踏集团发布公司2024年财报,营收创历史新高。作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优质品牌,公司始终坚持“大众定位、专业突破、品牌向上”,致力于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2025年4月,安踏宣布收购德国户外品牌狼爪,进一步丰富了旗下品牌矩阵,并向着“世界领先”的目标再次迈出坚实一步。
坚持创新研发,2024年,安踏研发投入约20亿元;过去10年,公司创新相关投入(含研发)累计达200亿元,未来5年预计再投入200亿元。
安踏积极研发创新技术,成功在不同的运动类别打造了多款热销单品及自主科技,良好的市场反响验证了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认可。安踏儿童以“科技引领成长”作为新定位,专注满足消费者对儿童运动产品的功能性与高品质的需求,推出应用追风、水冷及热返等创新技术的系列产品,将专业科技与儿童成长需求设计结合,成功打造多款畅销商品,巩固了在儿童运动服饰领域的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相比过去“千店一面”的零售战略,安踏还通过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新业态和零售渠道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例如“安踏冠军”“安踏作品集”“超级安踏”等。其中,“超级安踏”通过提供全品类、全季节和全年龄段的产品以及自助式购物体验,致力于成为家庭型客户的理想选择。这些新业态通过不同的产品和定位提升了消费者体验,精准触及目标客户。
青岛啤酒探索品牌时尚新活力
筑牢质量根基 丰富消费场景
本报记者 侯琳良
拥有122年历史的青岛啤酒,通过匠心传承与持续创新双轮驱动,让“百年老字号”持续焕发时尚新活力。
质量立牌。好品牌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产品质量来支撑。青岛啤酒坚守“好人酿好酒”的理念,持续筑牢质量根基。依托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研实力,在“基础质量+特色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优质产品,屡获国际国内评酒大赛奖项。
创新强牌。持续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力即时零售让保质期只有7天的原浆啤酒“鲜”行全国;创新沉浸式品牌体验推广模式,不断丰富啤酒博物馆、时尚酒吧、体育音乐节等消费新场景,活化“青岛国际啤酒节”IP,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的典范……近年来,青岛啤酒通过推出新产品、打造新生态、优化新供给、提供新场景,深化和扩展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兴牌。在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的道路上,青岛啤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在海外推出中国生肖、青花瓷、中国结、中国龙等产品包装,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设计、良好的口碑和文化的传承成为消费者喜爱的“国潮好品”,用中国味道彰显中国气韵。
未来,青岛啤酒将坚持守正创新,加快建设一流企业,以坚定的产品自信、品牌自信推动“中国品牌、全球共享”。
海亮科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
借力人工智能 服务乡村教育
本报记者 赵梦阳
作为深耕基础教育30年的实践者,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深度融合“硬科技+软服务”,于数字技术变革中重塑因材施教的教育生态,在乡村教育领域探索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助推区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初,海亮科服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重大进展,在学生综合发展、教师教研教学、学校管理等业务场景深度应用。截至今年4月,公司相关产品已覆盖28个省份、120个县区,服务40万名师生,逐渐形成“AI+教育”全场景解决方案,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有了“技术抓手”。
“公司将科技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以乡村教育为重点,通过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提升教育场景的运营效率与质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海亮科服董事长、总裁陈军伟说,公司将持续助力教育数字化向纵深发展,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和担当。
据介绍,自2021年启动乡村教育振兴行动以来,海亮科服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机制,输出区域学校综合管理服务,并派驻资深管理团队,在当地有关部门支持下,更新办学理念、制定办学方案、凝聚办学力量。通过衔接涵盖九大模块120余项产品和服务的学校质量提升赋能模型,公司为区域学校、师生提供智能化教育产品和研学、后勤等教育科技服务。
目前,海亮科服乡村教育振兴行动已形成特色鲜明的模式和路径,服务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9日 14 版)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