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文化 > 正文

  中新网西宁1月5日电 题:青海西宁:“非遗”回归市井老街年味将浓

  作者潘雨洁

  竹棍支起运粮的战马、高大的将士,在白色幕布上翻转、跃动,三弦、四胡、竹笛的重奏中,杨成良开嗓唱起薛刚返唐的传奇故事。

  这故事杨成良唱了多年,早已烂熟于心,这次的表演却有点不同:幕布前的观众不再是田间地头的村民,而是四处聚拢的游客。

  杨成良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皮影艺术团的非遗传承人,元旦假期,他和老伙计们每天都在西宁市水井巷文化民俗年货市集表演。

  “水井巷”街区,地处西宁市人流量密集的中心地带,曾是西宁古城商业集散和发展的源头,承载了当地人热闹繁华的记忆。

  为改善老街设备布局陈旧、道路拥堵等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当地政府历时两年多,对“水井巷”搬迁改造。

  临近春节,老街新开。晴日里,大红的福字、对联掩映着仿古风格的商铺,游客熙攘往来,年味将浓。

  戏台子上,青海“花儿”(一种流行于中国西北的民歌)唱正酣,市民在老字号油炸糕门店前排起长队,与思慕已久的甜蜜滋味“重逢”。

  杨成良记忆中,“年味”是从皮影戏开始的:“小时候,皮影戏就像电视一样吸引人,腊月里每个村子都在演。”

图为皮绣艺人在市集上“秀”指尖技艺。 马铭言 摄
图为皮绣艺人在市集上“秀”指尖技艺。 马铭言 摄

  如今,皮影戏从村口搬到商业街,他觉得“一点不违和”,“行头、工具、唱腔,都是从师傅手里传下来的,不仅现场演,还开直播。”

  听完皮影戏,西宁一中的学生吴曦和朋友在商业街古色古香的老牌坊、竹灯笼下自拍,“我平时经常听京剧、穿汉服,同学中喜欢‘国潮’的特别多。”她说,“逛街不一定喝奶茶、看电影,传统文化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文化民俗年货市集上,青海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地方小吃店与盘绣、堆绣等非遗手工坊门脸相对,艺人们“秀”指尖技艺。手中拿着热气腾腾的小吃,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

  两侧墙面海报“讲述”老街百年发展变迁,熨斗、磨盘、犁等老旧家电农具沿街摆放,从中一瞥河湟地区曾经的农耕民俗场景。

  青海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马富成和几个同学围着市集中央的四根立柱,调好颜料、爬上梯子,细心给柱面图案上色。“陶罐、拉面、蒙古包…每个柱面各不相同,这些图案代表青海最具特色的产品和文化。”他介绍。

  “文化可展示、可体验、可消费,才能流传常新,非遗产品大多从民间来,也应在当下回归市井生活。”水井巷中心负责人莫强觉得,传统文化可通过商业扩大影响力,商圈则利用文化内涵提升经济价值。

  在莫强看来,城市中一些老街改造“越改越新”,“建筑上、内容上都失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要“文脉”与“商脉”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结合,通过场景打造引起消费者记忆和共鸣,才能激发老街新活力。(完)

编辑:周逸
85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内蒙古:校园足球训练忙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