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文化 > 正文

  我的父亲云成烈从12岁就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跟随共产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以及新中国的成立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鲜血和伤痛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这光辉的一生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和自豪。

  父亲对我们儿女言传身教,深爱严导,不仅给了我们健全的躯体,更给了我们正直的灵魂。他对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养之恩,重于泰山,激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堂堂正正做人,勤勉努力做事。父亲一生安平乐简,朴素无求。去世后仅留下一些手稿、几本工作笔记本、三件军装和一枚印章,这些遗物是最真实的见证,无声地述说着父亲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它们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在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来领略父亲的风采和情怀。

  一本手稿

  在我的书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父亲当年的部分手稿,这些手稿都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整理好的。因为时间久远,纸张斑驳残缺,颜色也已发黄。稿子分类很细致,有会议讲话稿,散文诗、贺信祝词等,分别用曲别针、细铁丝订着,足见母亲的用心和重视。

00300591811_be9b7ac3.png

  我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革命传统教育讲话稿》捧在手里,翻开内页,只见上面是用蓝色墨水写满的密密麻麻的清秀小字,偶尔页面上还有用黑笔修改的痕迹。讲话稿一共31页,标题是“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为尽快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而奋斗”,这是父亲离职休养后,担任赤峰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副主任职务时给学生们做的一场讲座。这次讲座切合时机,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深受学生们欢迎。

  父亲在抗战初期曾在延安学习过几年,对延安精神有一些了解。退休后又重返延安,对延安精神进行了学习和重温。父亲特别希望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能学习延安精神,更好宣传延安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使延安精神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事业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他一直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在好多场合说过:“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二十一世纪建设的主力军,做好青少年的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所以说,这次讲座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一个心愿。

  马裤呢上衣

  碧天如洗,白云朵朵,远处的大青山,满目青翠,灿烂的阳光将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渲染得熠熠生辉。馆内的展示台上,静静地摆放着三件上衣,这都是父亲曾经穿过的。202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整理出父亲曾经留下的工作笔记、衣服、印章等遗物捐给了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希望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00300591805_c9ad7bee.png

  其中一件蓝色的毛呢上衣分外引人注目,看起来还很崭新,它是父亲授勋时穿的礼服。翻开那张泛黄的红色证书,里面清晰地记录着

  1955年为其授勋的表彰决定。父亲穿上这身礼服,英姿飒爽,气宇轩昂,身边人都很羡慕。

00300591806_1c7a89a3.png

  石梅姐、爱华姐就很幸运,穿着这身礼服还照过相呢,相片保留至今。

00300591807_e731f2a0.png

  另一件绿色军装比较特别,是马裤呢面料,领口非常旧,磨损十分厉害。这是因为父亲一生简朴,很少做衣服。不论在退休前,还是退休后,父亲很少穿便衣,基本都是穿军装,所以他的照片多是穿军装的。每次去见乌老,或有重大活动、重要场合的时候,他都非常爱穿这件上衣,让他换一下别的衣服,他也不愿意换,这是他认为最珍贵的一件衣服。

00300591808_d9661108.png

  父亲对自己十分节俭,但很乐于助人。70年代,有灾民讨饭,快到我家附近饿的实在走不动了,母亲发现就带回家里,给他找吃的。他见到父亲,就跪地不起,哭诉着说家里十分困难,都揭不开锅。父亲赶忙扶他起来,把家里的钱、衣服、粮票给他拿了好多。我当时还小,但这件事印象特别深刻。

  后来从这件事中,我才理解父亲不舍得换衣服的原因。可以说,这件衣服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和记忆,也承载着我对父亲温暖的回忆。

  一枚印章

  和衣服一起捐赠的这枚印章,是1955年父亲授勋不久,单位给配备的签名章。印章盒呈黑色长方体,是木质材料做成的。揭开盒盖,一枚象牙质地的手章映入眼帘,小巧精美,温润如玉。

00300591809_471f6e2b.png

  在单位签发重要文件、给职工领取工资时,父亲都会用到它。它跟随了父亲将近半个世纪,方寸之间,印不尽言。

  我捧着这枚与父亲分离近30年的印章,感觉手头沉甸甸的,印章像父亲无言的目光注视着我。这枚印章,不是一枚普通的印章,而是一枚值得敬重的印章。它浸染着父亲艰苦朴素的岁月,承载着父亲光明磊落、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它见证了革命历史的峥嵘岁月,传承了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至臻醇厚。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父亲的精神,早已刻在我的骨子里,融在我的血脉里,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云成烈简介:

  用一生诠释延安精神

  ——老一辈革命家云成烈同志的事迹

00300591810_4cf4204b.png

   云成烈,蒙古族,蒙古名为乌兰特木尔, 1927年出身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旗塔布子村一个贫苦的蒙古族家庭中,1939年7月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学习。1945年5月在内蒙古鄂托克旗情报站工作。1947年任伊克昭盟蒙汉支队文化教员、参谋、副中队长、政治处主任。中共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2月在内蒙古骑兵第五师政治处宣传科任副科长。1955年3月,任该师十四团副团长兼参谋长。1959年任内蒙古昭乌达盟军分区副参谋长。文革中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于1978年5月出任昭乌达军分区副司令员。1981年5月任司令员兼中共昭乌达盟委员会委员。1983年6月离休,1993年1月在内蒙古赤峰市病逝,享年66岁。

  云成烈小时候是个放羊娃。在叔父乌兰夫的启蒙下,开始读书识字,接受进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8月他12岁的时候,放下羊鞭,跟随叔父乌兰夫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学习。努力学习革命知识、文化知识和战斗知识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纺线织布、开荒种地、烧制木炭等工作,培养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意志。14岁那年,在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大会上,他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蒙古小八路”;赛马的时候,朱德总司令还把自己的枣红马借给他骑。在延安,他懂得了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他写过一篇题为《让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文章,延安精神概括为“四个一”,即一个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信念,就是共产主义;一个特征,就是艰苦奋斗;一个灵魂,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把延安精神同他的身心融为一体。离开延安的革命生涯中,他常常说到,“每想到延安,就像想母亲似的,心里涌动着崇敬的感情!”

  云成烈的一生就是对延安精神具体而生动的诠释。他身经百战,保卫过延安,保卫过党中央和毛主席。从文化教员,到排长、连长、指导员、支队参谋,到武工队长,到副司令员,到中校司令员,几十年戎马倥偬,他成为战斗英雄,战争中负伤未能取出的弹片一直陪伴着他钢铁般的身躯。由于立下赫赫战功,他获得了三次功勋奖章。1955年被组织上派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情报专业,1959年准备被派出国任武官前夕芦山会议影响停止当年外派人员,回到内蒙古军区任情报部副部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以他为代表的从小就追随乌兰夫同志投身延安参加革命的内蒙古土默特旗的蒙古族干部们坚决不相信当时中央文革对乌兰夫同志做出批判的错误决定,当时他正准备去北京开会,会前他就和一些当年一起去延安民族学院的同学们气愤的说“打死我我也不相信乌兰夫会反党,这一定是中央里出坏人了,革命是会有反复的我去北京看看情况实在不行我们再和他(乌兰夫)一起上大青山打游击.....”其实他完全是一句为乌兰夫抱不平的气话但被他的一位黄姓同学告知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他立即被隔离,惨遭迫害长达七年,身心受到极大损伤。然而,融化在血液里、植根于细胞中的延安精神,成就了他的铁骨铮铮、宁死不屈与坚持真理的共产党员的特殊性格。他没有倒下,他终于涅槃重生!

  平凡昭雪之后,他抖擞精神,走上了军分区的领导岗位,加倍努力工作,奋力追赶“文革”中无端流去的时光。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新的岗位上,谱写了一个真正共产主义战士的辉煌篇章。即使离休后,仍然不忘一个革命者的神圣职责,主动担负起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常常抱病为学校里的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深受师生们的爱戴与尊敬。

  云成烈同志用一生诠释着延安精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作者:云露,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现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公安系统,多次参加全国公安系统及区内外朗诵演出活动和音频文件的录制,在第四届全国公安系统文艺汇演中参演并导演的情景朗诵剧《满天星》荣获节目金奖和最佳导演奖。作为主创录制的广播剧《永远的眷恋》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散见《人民公安报》《中华魂》《当代作家》《内蒙古党史》《内蒙古公安》《诗中国》等报刊。多次荣获自治区好新闻奖和优秀编辑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

编辑:李艳
9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飞阅内蒙古 秋色满青城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