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呱嘴表演艺术家王占新表演二人台传统小戏《探病》 北疆新闻记者 张伟摄影
□张少卿 王舜 段诗雨
“呱嘴”,又叫干嗑、溜呱嘴、数板,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呱”《诗.大雅.生民》中为拟声词表示声音清脆、干净利落,方言中常与“拉呱儿”并用,指聊天打趣之意,呱嘴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叙事性说唱类韵诵体的方言曲艺表演。
在内蒙古西部沟壑纵横的高原上,在九曲黄河的怀抱中孕育着这样一种文化,它融汇了蒙汉两个民族的艺术精华,新奇而又亲切;它从老百姓的心底喊出,淳朴而又自然,这就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呱嘴”。
“呱嘴”,又叫干嗑、溜呱嘴、数板,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呱”《诗·大雅·生民》中为拟声词表示声音清脆、干净利落,方言中常与“拉呱儿”并用,指聊天打趣之意,呱嘴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叙事性说唱类韵诵体的方言曲艺表演。
一、内蒙古曲艺呱嘴的产生
(一)曲艺呱嘴的形成
关于呱嘴的产生众说纷纭,可从呱嘴语言的方言性和流布地中,清晰地窥探出呱嘴的产生与形成发展的脉络,是与历史上的大迁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由于自然灾害、生活所迫,历史上出现了“湖广填四川、广东福建下南洋、冀鲁豫闯关东、晋陕走西口”四大人口迁徙。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两岸蒙古族聚集之地。土黙川、河套一带水草丰美、资源丰厚、土壤肥沃、人烟稀薄,自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2),晋陕一带多遇年馑,大批灾民迁徙至此,以谋生计,这就是历史上的“走西口”。其中迁徙之中不乏有小商小贩、艺人工匠,来自不同地区的居民带来农耕技术的同时,也带来各自家乡的民歌、曲艺,每到农闲季节或社火活动,就相互表演以庆丰收喜悦。 经过多年蒙汉各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融合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呱嘴艺术,即是走西口汉文化与当地的蒙古说唱艺术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这也就是呱嘴的雏形。
(二)曲艺呱嘴的发展
呱嘴与二人台是盛开在塞外的两朵奇葩,呱嘴属于曲艺、二人台属于戏曲,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呱嘴艺术既可自成体系,独立表演;亦可穿插于二人台表演的过程中。通常在二人台表演时,剧目开始之前或中间,由丑角说上一段或多段呱嘴起到吸引观众、稳定情绪的作用。但内容往往与剧目无关,有时也会以所扮演的人物性格作为烘托,来达到激起人们观看演出欲望的效果。
如:新编呱嘴《闹红火》片段:(作者:张少卿)
除夕夜里笑声甜
推杯换盏迎新年
共唱和谐社会好
人民日子比蜜甜。
真是那一夜连双岁
五更之间分二年
过了去年是今年
今年是美好的新开端
王婆我越说越来劲
可给你们说了个全
一年四季颠倒颠
就像是幸福和美满的大循环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二十四节气就在里边
上对着天时地利人和五行和八卦
下对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gui)十天干
四季就像幸福的一条线
节日就是这条线上的黄金分割点
串起了吉祥一串串
串起了如意一连连
串起了幸福一岁岁
串起了快乐一年年
祝各位团团圆圆
健健康康
和和美美
快快乐乐过大年来过大年!
上世纪50年代,呱嘴在借鉴《李有才板话》的基础上,吸收了“独行郎”艺人的自打快板传诵形式,使呱嘴艺术更加生动活泼。

王舜、王雨香表演二人台传统小戏《探病》 北疆新闻记者 张伟摄影
二、曲艺呱嘴的表现形式
“呱嘴”多为一人表演,即为“一个人、一张嘴,一炮灰说”,具有一人多角,有跳进跳出,一树多枝的特点。也有二人或多人的群口呱嘴,表现的是同一件事,既有极强的叙事性,又有富于喜感的滑稽性,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表达较多的内容。
呱嘴的语言采用的是晋语系地方方言,生动自由,没有太严格的韵律规矩。句式一般以七字为主,但并不死板,可长可短,可推可闪,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采取垫字、减字,单句、双句、切句、垛句等手法,有的句子可以增加到数十字之多,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朴实无华、喜闻乐见。
呱嘴说唱时无丝弦伴奏,只有梆子,打击乐,以增强节奏感。题材内容丰富,有反映生产生活的劳动场景;有反映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有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也有反映地方景观的历史人文,多用串话、谚语表现,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蕴藏着人生哲理和生活常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极强的教化意义。
呱嘴不仅要采用方言土语,还要让观众听得清楚明白、听得痛快过瘾,缺少了语言的魅力是很难做到的,嘴皮子要溜儿,口齿要伶俐,节奏明快、有紧有慢、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闪板夺词,每一个段子达到由慢到快,一口气贯到底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由过去的单人“呱嘴”发展到如今有对口“呱嘴”、音乐“呱嘴”,群口“呱嘴”等,形式更加多样化。
三、曲艺呱嘴的美学特点
(1)韵律美:曲艺呱嘴,充分体现了内蒙古的辽阔高远、一望无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动人心弦。美景、故事通过曲艺呱嘴如爆豆般说出,又经过移步换景的表述就像眼前仿佛展现出春光灿烂、千里草场的繁荣景象。
(2)语言美:在唱词的设计上充分的使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语言纯朴自然、朗朗上口。巧妙的运用了夸张、概括、细绘精描、反复等修饰方法。即做到了渲染时的泼墨挥毫,也做到了概括时的“惜墨如金”。
(3)行为美: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与审美的提高,内蒙古曲艺呱嘴已将一些原始的段子给予了修改和净化,“弃其糟粕、取之精华”,与时俱进地使呱嘴成为真正的“绿色文化”,对教育下一代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王婆骂鸡》《王婆夸瓜》《王婆骂假》《说飞天》《共产党光辉90年》《大小王婆话脱贫》等曲艺谈及伦理、孝道,鞭挞了生活中的“假恶丑”,弘扬了现实中的“真善美”。
(4)表现美:内蒙古曲艺呱嘴融合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等众多姊妹艺术。既有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又结合了舞蹈的技巧,同时还融入了蒙古舞的抖肩、马步等动作,表现特点大方、舒展、细腻、流畅。
曲艺呱嘴可以融百家之长,道具使用大秧歌中的手绢、扇子、霸王鞭、红绸子等载歌载舞、乐舞并重,曲通过说来表达、说在曲中展现,给人视觉、听觉上为之一亮的感觉。
四、曲艺呱嘴的艺术价值
呱嘴是蒙汉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反映了蒙汉人民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真实写照。
呱嘴艺术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可替代的艺术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保护传承曲艺呱嘴对研究农耕文化、西口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特别是对于研究蒙汉各族的艺术发展史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
五、曲艺呱嘴的现状
十几年来,在内蒙古舞台上活跃的呱嘴表演艺术家王占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160余部新作品搬上舞台。其中,很多作品可谓是传世之作,分别荣获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和牡丹新人奖。多次应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邀请,赴日本、韩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卢森堡、德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行艺术交流演出,把“呱嘴”艺术传遍全国,走向世界。并积极向徒弟传授呱嘴曲艺,目前其亲传弟子20余位,通过教学培训等形式授徒传艺的约有数百位。
曲艺呱嘴,可谓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部历史“活字典”,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给人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美的享受。即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百姓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了“来自百姓、服务百姓”。
六、内蒙古曲艺呱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创作人才匮乏、缺乏精品。目前,在内蒙古地区能够独立创作呱嘴的作者为数不多,鲜有精品推出。
2.新老演员青黄不接、演员断层。在舞台及民间能够成熟表演的呱嘴艺人平均在50岁以上,而且年轻人学习呱嘴者甚少,使这项表演艺术处于濒危状态。
3.培训基地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内蒙古地区的艺术院校无专门的师资力量进行呱嘴艺术的专门培养。
(二)意见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培养新生力量,充实加强创作队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广泛吸取素材,深入生活、实际体察、采集来自基层的有血有肉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打造精品。
(2)现在的曲艺呱嘴急需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有专业的艺术人才。因此,应当不拘一格地从艺术院校和社会青年中选拔人才、统一培训,充实呱嘴表演队伍,以解演员断层、青黄不接问题。
(3)开设曲艺呱嘴的课程和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4)加强对呱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进一步扩大内蒙古曲艺呱嘴的影响力,让它更多地被当代的人们接受和认可,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国二人台通典》 主编:邢野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呼和浩特民间歌舞剧团志》 主编:邢野、段八旺 吉林文史出版社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