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新华融媒、北疆新闻网、北疆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杨 通讯员 辛宁宁 付亚楠

  呼和浩特近几天的沙尘天气,气象部门是如何进行监测预警的?位于青城之巅料木山顶的球型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呼和浩特的“百年气象站”有哪些独特之处?面对自然灾害,如何做到有效预警?

  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世界气象日,恰逢国际气象组织(IMO,世界气象组织前身)成立150周年,带着上述疑问,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为大家一一揭开谜底。

  “百年气象站”创造多项辉煌

  不了解还真不知道!呼和浩特有座“百年气象站”,这个称谓是2017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确定的,这座气象站就是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

微信图片_20230324014217.png

空中俯瞰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受访者供图)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与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毗邻。这座建于1914年的气象站,其前身为绥远气象观测所。2018年,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国家气候观象台,是全国25个观象台之一。

  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副局长樊斌介绍,这座气象站,承担着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及国家空间电波观测站的职能,承担地面、高空、大气成分、生态环境等观测和科研任务。目前共开展43种要素观测,包括常规气象、大气成分、林业生态等,同时开展气球探空、距地一万米以内温度、湿度、水汽、大气气溶胶的垂直遥感观测。

微信图片_20230324014246.jpg

樊斌副局长讲述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  记者 张杨摄影

工作人员介绍酸雨自动观测系统  记者 张杨摄影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里的气象观测设备 记者 张杨摄影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里的气象观测设备 记者 张杨摄影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里的气象观测设备 记者 张杨摄影

樊斌副局长介绍曾经的气象观测设备 记者 张杨摄影

  作为国家气候观象台,这里还承担着大青山南坡沿山与平原交错带区域能量水分与碳氮循环、生态环境的长期观测和科学试验,不仅对提升区域天气模式本地化水平和气候模式预报性能有重要作用,还将有力地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蒙古中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工作人员顶着大风和沙尘在户外工作  记者 张杨摄影

樊斌副局长介绍花粉浓度监测设备  记者 张杨摄影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里的气象观测设备 记者 张杨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11月,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为我国首艘“神舟”飞船着陆提供高空气象资料,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的表扬。此后,历次“神舟”飞船返回着陆,高空探测服务都由该站提供。近些年,该站还多次为国防试验提供探空观测及数据整理分析,为“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提供高空气象加密观测服务。此后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冬奥会等,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都提供了高空气象加密观测等服务。

  100多年来,几代气象人默默耕耘,见证了敕勒川、阴山下气象工作的成长变迁,为内蒙古的各项事业提供气象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青城之巅气象安全的硬核守护

  天晴气朗之际,人们在城中向呼和浩特城北的山巅望去,总能看到一座白色的球型建筑矗立于山巅,人们不禁要问,这座建筑是做什么的?

  别急,接下来就让记者带你来了解。

微信图片_20230324014327.jpg

位于料木山顶的呼和浩特国家天气雷达站  记者 张杨摄影

  建在大青山海拔2062米料木山顶的这座白色球型建筑,是呼和浩特国家天气雷达站,始建于1971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雷达站,原站址位于托克托县气象站院内,装备了新中国第一代英制但卡41型天气雷达,曾作为全国仅有的9个天气雷达组网站参与每日5次的定时观测发报。

微信图片_20230324084922.jpg

料木山顶球型建筑内的气象雷达正在工作中  记者 张杨摄影

樊斌副局长介绍天气雷达的工作原理 记者 张杨摄影

  2002年6月,雷达站搬迁到料木山顶。2020年,换装第四代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为国家天气雷达网组网雷达之一,主要用于监测预警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为短临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樊斌副局长介绍翻斗雨量计的工作原理  记者 张杨摄影

位于料木山顶的人工影响天气设备——地面烟炉  记者 张杨摄影

  这座雷达站属于国家三类艰苦台站,因料木山山势陡峭险峻,交通不便,四季刮风,气候寒冷,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与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一道,先后参与了“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回收、奥运火炬传递等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为内蒙古乃至中国的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气象现代化助力灾害预警

  你知道十年间,呼和浩特城区发生了多大变化吗?

微信图片_20230324014519.png

呼市灾害预警应急指挥中心承担着山洪、内涝、大气污染预警、森林草原防扑火、绿色清雪等重点任务  记者 张杨摄影

  在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四楼的灾害预警应急指挥中心,樊斌副局长指着一幅幅对比照片,向记者讲解十年来呼和浩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金海快速路全长40公里,实现城区东西快速通达。巴彦淖尔快速路北起北三环,南至新机场高速,全长14公里。昭乌达快速路全长16公里,实现二环、三环、金盛路的快速联通……”

1.jpg

通过高分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到的呼和浩特城区近十年的变化图(受访者提供)

  从2009年起,呼和浩特气象局开始建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与应用业务,相继开展气象灾害监测、农牧业生产(春播、秋收)、森林防火、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自然灾害定量化评估、环境保护监测与评估、重大工程影响评估等工作。

  2021年,呼和浩特开始督办灾害预警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经过两年的建设,指挥中心围绕山洪、内涝、大气污染预警、森林草原防扑火、绿色清雪四项重点任务,建立了“事件为因、时间为轴、逐层叫应、反馈为果”的闭环工作流程。完善了以预警信号为指令的多部门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形成了风险分析、应急响应、联动指挥和应急处置四个链条工作模式,呼和浩特市级防灾部门组织、管理和监督能力及工作效率全面提升。

  “气象服务,绝不仅仅只是天气预报。”樊斌副局长表示,气象服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服务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元化,比如通过科技创新,利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预警、生态修复、城市建设等方面,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完)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张弛
75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