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中国文化报》第2版刊发了《乌兰牧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传统一直没有丢》的文章,报道了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阿拉腾达来在现场讲述了履职中的文旅故事。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3月11日《中国文化报》第2版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位全国政协委员现场回答记者提问。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阿拉腾达来在现场讲述了履职中的文旅故事。
在此次“委员通道”上,阿拉腾达来回答了本报记者关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可以发挥什么样作用”的提问。
阿拉腾达来介绍,“乌兰牧骑”在蒙古语中是“红色的嫩芽”的意思,也被称作“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个名字已经在草原上叫响了近70年。“1958年,我们建队之初只有9个人、1辆马车,如今队伍不断壮大,也有了现代化的演出设施设备,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直没有变。”阿拉腾达来说,多年来,他们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传统一直没有丢,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走遍了祖国北疆大地,每年开展演出100场以上。
近年来,边疆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丰富起来。阿拉腾达来和他的队员们也在努力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让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百姓心声。
“我们编排了原创蒙古剧《驼乡新传》《宝德尔石林传说》、歌舞剧《乌兰牧骑走边关——望远镜》等,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动人风貌。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深化‘互联网+文艺’的创新工作格局,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演出模式,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阿拉腾达来说。
“如今,内蒙古大地上活跃着75支像我们这样的乌兰牧骑队伍,3000多名队员每年演出超过1万场。我们将牢记‘到人民中间去’,扎根生活沃土,深入挖掘内蒙古这片广袤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阿拉腾达来坚定而有力地说。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