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自治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会议上获悉,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科学施肥增效方面,自治区通过增施有机肥、精准施肥、科学监管、改进方式、调优结构等技术路径,建设20个“三新”推进示范县,32个“看苗选肥”示范县,“优控全追”核心示范区53个,增施大豆根瘤菌350万亩;数智植保减药增效方面,通过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施药器械等举措,减少了用药量,提高精准度,对农药包装废弃物按照属地管理和主体回收以及分级负责原则,建立了回收处理体系和长效机制。
“十四五”以来,我区共争取中央资金近10亿元,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30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235万亩,建立地膜回收台账,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建设了400个农田地膜残留检测点和1800个回收网点,累计发布地方标准9项。
秸秆是优质的农牧业资源,我区秸秆产量近500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综合利用率超过90%。“十四五”以来共争取中央资金13亿元,支持秸秆综合化利用。目前,秸秆饲草供应贡献率超过35%,极大缓减草原过牧问题和饲草不足压力,推动秸秆还田超过2000万亩,秸秆燃料利用率超过200万吨。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方面,全区95个旗县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9%,粪污利用率达到83%。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地膜、秸秆和畜禽粪污,治理对象以农牧业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种植业园区为主,最终达到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稳中有降;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0%;地膜回收处置率保持在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3%以上的目标。
“黄河流域覆盖我区7个盟市的42个旗县,在沿黄的15.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全区50%的人口,生产了全区23%的粮食、34%的肉和60%的牛奶,创造了全区69%的经济总量和71%的财政收入,是全区经济主轴带和发展核心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农牧业绿色转型,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薛来)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