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沙不再遮天蔽日,黄河水不再裹挟大量泥沙,我们终于可以说,青春没有辜负这片土地。”4月30日,随着2025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公示期满,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队长吴彦杰难掩激动。这支由42人组成、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66%的队伍,成为内蒙古唯一获此国家级殊荣的集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20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红旗招展、人头攒动。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正在埋头苦干,有的驾驶压草机,有的开车拉稻草,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撒稻草时要均匀分布,保持一条线,遇到稻草疙瘩,需用手撕散,压草机才能将稻草压进沙子里。”何文强正在现场指导工人铺设草方格。
何文强是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也是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队员,已经从事治沙工作20年。“小时候家里人种地,庄稼苗刚长出来,一场风沙过去,有的被风刮走,有的被沙掩埋,基本颗粒无收。从那时起,我就想征服‘沙魔’。”他说。
何文强介绍,刚参加工作时,需要把树苗背到沙丘中,一个人一天只能栽2.5亩。随着科技发展,磴口县的造林技术日益高效和多元,其中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效果显著,它能使苗木处于休眠状态,迟缓发芽,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实现了从一年一季造林到一年四季造林的转变。
乌兰布和,中国八大沙漠之一,1万平方公里的漫漫黄沙,曾如它的蒙古语意“红色公牛”一般桀骜不驯。近百年来,这头“公牛”横冲直撞,吞良田、毁房屋、造风沙,每年还将7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威胁安澜。
1950年,磴口县成立了第一代青年治沙突击队,他们在沙漠中开渠栽树,积极探索创新粘土、柴草压沙办法,经过近10年努力,在乌兰布和沙漠东侧建起308里防风固沙林带,保障了河套灌区的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后来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29年前,20岁的魏均每天抱着树苗在沙地里一走就是几十公里。“弯着腰挖坑、栽树、浇水,种1棵树要磕3个头,真是太难了!”2006年,他创建了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建成近3万亩中蒙药材沙产业示范基地。目前2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在沙漠中种植梭梭林35万亩,接种肉苁蓉近13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科研人员王丹阳正在用仪器分析土壤粒径。“土壤粒径分析是改良土壤的前提,通过科学配比改良土壤,极大地提高了沙生植物的存活率。”王丹阳告诉记者。
1993年出生的王丹阳,主要负责光伏加生态治理项目。忙完实验室的工作后,她匆匆和同事刘雅婧汇合,两人驱车几十公里赶往磴口县20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开启了一整天忙碌的工作。
与此同时,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技术指导组队员苏慧正在基地内压制草方格。“一拉二铺三压,拉线铺草压草都有严格要求。”苏慧谈起压沙技术头头是道,“刚接触这个工作时有些困难,不会用巧劲儿,体力跟不上。现在越来越有技巧,轻松多了!”
基地内,一个女孩抱着相机到处拍照,她叫崔冉欣,是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宣传报道组成员。她的父辈参与治沙40余载,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治沙人肃然起敬。“我想把治沙人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看沙漠变成绿洲的过程很治愈。”她笑着说道。
“新时代治沙,既要传承精神,更要用科技突围。”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科技创新组组长李帅展示着平板电脑上的治沙地图。近年来,磴口县将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治沙实践,成功总结出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并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磴口县依托沙林中心,突破本土灌木育苗技术,创新形成乔灌草科学配比体系,培育出肉苁蓉、甘草、有机葡萄等特色沙产业,带动90余家经营主体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其中,“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等创新模式在全国推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70多年来,磴口县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出“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磴口模式。截至目前,全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到现在的39.1%,向黄河年输沙量减少到370万吨,降低94.7%。
“磴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科技支撑和地方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相当于‘前店后厂’,磴口是个巨大的试验场,实验成果全国共享。”沙林中心副主任、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张景波说。
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治沙青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坚守和付出。他们让生命之色浸染在黄沙之中,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重大转变,他们打造了一座座绿色的生命丰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荒漠化治理中的智慧与决心。
“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对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的最高褒奖,更是对治沙精神的认可与传承。这一荣誉不仅属于这支队伍,更属于所有为沙漠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它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绿色事业,用青春和智慧为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党组书记、三北青年治沙突击队副队长韩应联动情地说。(记者 薛来)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