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通辽市科左后旗朝鲁吐镇沙日塔拉嘎查综合治沙项目区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扎草方格、植新苗,一片新绿悄然铺展。
“沙子固住以后,在里面种锦鸡儿之类的灌木植物,这样2到3年时间,这片沙地就可以长草,植被慢慢恢复过来。”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朝克吐说道。
科左后旗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就开始推进科尔沁沙地的治理。除了封禁、飞播等措施外,在当地的沙地歼灭战中,科学绿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科尔沁沙地有大风、干旱、缺水等特点,我们为了让种下的树都能成活,反复试验总结,研究出来一种新的造林方法。”朝克吐介绍,2013年,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团队针对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总结过去的造林失败原因,在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方式方法的改进以及后期管理方面有了新突破。
这项技术被称为“深栽浅埋”种植法,是一种深坑投苗、浅层覆土的全新栽植技术,适用于中、大乔木苗和部分灌木大苗的栽植。这一种植法将传统的“三埋、二踩、一提苗”技术变更为“深坑、二埋、一水、一踩”,能有效减少栽植后苗木被风沙抽打危害、节省水资源、缩短缓苗期,加快成林速度。
在造林现场,朝克吐一边操作,一边为工人们讲解“深栽浅埋”种植法的技术要点:“根据苗木的高度在沙地里挖一个60到100厘米的深坑,把树苗放进去后,第一次填土不能踩实,两次填土的总高度不能超过坑深的一半……”
据了解,科左后旗在“三北”工程中大规模推广该项技术后,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50%提升到了90%以上,且苗木长势旺盛,亩均节省成本近千元,还可免去补植、补造过程,减少50%的浇水次数,节省水资源55.8%。一举打破了造林季节性受限的难题,多数树种可实现一年四季造林,且适合多种乔灌木树种。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让科尔沁沙地治理走上“快车道”。
“深栽浅埋”种植法是当地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生动实践。科技创新为防沙治沙提供了强大支撑,每一项新方法和技术进步,都让荒漠治理迈向更高水平。
今年,科左后旗在“深栽浅埋”种植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开展了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栽植示范推广项目,在吉尔嘎朗镇包牤牛嘎查建设了170亩示范基地,其中150亩用于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的栽植,20亩用于樟子松防护林的建设。
樟子松根系发达,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等特性,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红松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且种子用途广泛,经济价值极高,但存在生长缓慢、遗传资源缩减等问题。该项目通过将红松嫁接在樟子松上,结合樟子松与红松优良性状,既能发挥樟子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优势,又能使樟子松产出红松种子,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收益,既保留其生态优势,又赋予其经济价值。
“目前,第一批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的栽植已经完成,嫁接后的红松表现出良好的生长能力,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朝克吐说道。
通过科技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当地林业经济与林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也将对邻近地区的林业经济起到辐射示范作用,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昔日黄沙漫漫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科左后旗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地治理项目区内粮食单产增幅最高达81%,牧草单产增幅最高达50%,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也得到有效遏制。今年,科左后旗聚焦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核心目标,计划实施蒙辽界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27.81万亩、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10.6万亩、林草湿荒一体化工程37.06万亩、新造林成果巩固工程6.3万亩,继续加强林草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成果质量,有序发展林果、林药、饲草料、碳汇、沙地旅游等生态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绿色化。(记者 薛一群)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