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马 强
(2025年9月16日)
黄河在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五省区时,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几”字型河道,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黄河“几字弯”。该区域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涵盖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沙地等多种地貌,植被类型以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为主。
内蒙古是黄河流经最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的省区。几字弯区域内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化土地面积2.28亿亩,集中了全国“几字弯”攻坚战区83%的沙化土地和74%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近年来,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了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以水定绿科学治理、创新模式高效治理、强化保护系统治理、发展产业协同治理的“五治”并举新路径。
一、坚持因害施治,全面综合治理
聚焦黄河岸线流沙、沙头、沙源、十大孔兑粗沙区、河套灌区平原盐渍化土地作为攻坚重点,统筹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因地制宜布局开展黄河流沙源头、贺兰山生态廊道和“塞外明珠”乌梁素海等重点区域治理。2021年以来已完成生态治理5553万亩,占“几字弯”治理总任务的40.2%。在库布其沙漠从丘陵到黄河构筑起490万亩绿化带、509座沿“十大孔兑”淤地坝、60万亩光伏治沙带和420公里锁边林草带等“四道防线”,使入黄泥沙量由过去的2700万吨降到现在的400万吨。乌梁素海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毛乌素沙地80%披上“绿装”,即将成为我国首个消失的沙地。
二、坚持保护优先,统筹系统治理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科学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与保护。在黄河流域42个旗县落实禁牧面积1.63亿亩,草畜平衡面积1.35亿亩。在4个旗县(武川县、达茂旗、鄂托克前旗和乌拉特中旗)试点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通过舍饲圈养、集中托养、提前出栏等市场化手段,将草畜平衡指数全部降到10%以下。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9个,占全区封禁保护总面积的48%。健全上下贯通的林草行政执法体系,区市县三级林草执法及辅助人员达2000余人,全方位守护生态建设成果。
三、坚持以水定绿,推动科学治理
始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推广近自然治理模式。坚持适地适绿。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合理配置乔灌草比例,新建项目灌草种植比例达80%以上,乡土树种使用率达90%以上。坚持适度适时。根据林木的自然特性和对水分的需求,通过小规格低密度的种植方式,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抢抓春季、雨季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在这一时期完成年度80%以上的造林任务和90%以上的种草任务。坚持良种良技良机良法相配套。优先选育培育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乡土树种草种,良种使用率达70%以上;广泛推广应用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较传统的浇灌方式节水近70%;大力推广灌木平茬机、智能沙障铺设机、飞播无人机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机械治沙覆盖率达50%以上。同时,将良种良技良机集成配套,形成融合互补的防沙治沙新模式、新方法。
四、坚持创新驱动,赋能高效治理
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和机制,高效治理林草生态问题。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六期黄河几字弯投入资金是前五期的6倍多,其中,通过设立防沙治沙基金、开展公益治沙等方式自筹资金占比25%以上,有力破解了资金难题。同时,鼓励探索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带动13.7万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创新工程实施模式。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光伏治沙模式,区域内累计完成治沙90.7万亩,配建新能源装机2037万千瓦,实现了增绿、增能、增收多赢。鄂尔多斯市正在库布其沙漠规划建设一条长400公里、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建好后每年能发绿电2000亿度。
创新“以路治沙”模式。将乡村公路、生态工程建设、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通过穿沙公路将沙地切割成块,沿路两侧建起“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串起耕地和乡镇,形成“开通一条穿沙路,治理一片沙地,造福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如鄂尔多斯市建成穿沙公路4247公里,在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中纵横交错,带动治沙433万亩(28.9万公顷)。
创新联防联治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蒙甘、蒙宁交界区域联合完成生态治理684万亩。黄河“几字弯”区内各盟市携手阻击流沙入黄,完成生态治理340万亩。如在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唯一直接交汇地理节点刘拐沙头,阿拉善盟提供土地,巴彦淖尔市治理生态,建成乔木挡沙墙、灌木阻沙带、灌草阻沙网“三道防线”,使乌兰布和沙漠入黄泥沙量减少了90%以上。
五、坚持绿富同兴,协同发展治理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保护修复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打造沙地林果、优质牧草、中草药、新能源、沙漠旅游、林草碳汇等特色产业。如阿拉善盟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3个百万亩产业基地,吸纳农牧民3万余人,人均增收3-5万元。沙漠旅游从单一探险游向观光游、竞技游、生态感知游新业态拓展。2024年全盟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90亿元,平均每个阿拉善人接待游客31人次。
荒漠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我们愿同各方密切交流与合作,持续探索分享防治荒漠化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不断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完)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