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穗玉米,从田间到生产线完成“锁鲜”蜕变,需要多久?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一家鲜食玉米加工厂给出了令人惊叹的答案——仅1小时!这不仅是时间的突破,更是对鲜食玉米品质的极致追求。
近日,记者走进大佘太镇的内蒙古乡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鲜食玉米加工厂。生产车间内,全自动化机器设备正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新鲜采摘的糯玉米在流水线上依次经过筛选、去皮、清洗、杀菌、快速热力锁鲜等加工工序,仅仅1小时后,这些原本带着田间泥土气息的玉米,便完成了从“土味”到“美味”的华丽转身,成为百姓餐桌上备受欢迎的鲜食玉米。
“经过4年发展,我们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5条生产线。”该公司负责人李欢告诉记者。去年,该企业在大佘太镇投资建厂,这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犹如一座功能完备的“玉米加工城堡”,原材料仓库、包装车间以及玉米剥皮、空气净化无菌等生产车间一应俱全,为玉米的高效加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企业采用“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创新模式,将三方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
“我们和当地9家农户签订了5000亩的订单,通过统一种植、统一植保、统一管理等模式,保障鲜食玉米品质。”李欢说,“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企业有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农户也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玉米收购环节,企业以每棒0.8元的均价收购,让农户的收入更加稳定可靠。“以前玉米卖不上价,和企业合作后,企业负责提供种植与管理技术,每亩地平均产3300棒鲜玉米,收入有了保障,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当地农户丁斌笑着说道。
鲜食玉米的“鲜”味密码,不仅藏在先进的加工方式里,更源于其得天独厚的产地优势。在厂区门口,便是2000余亩的种植基地,玉米采摘完成后,能即刻被送到厂区进行加工“锁鲜”,真正实现了时间与品质的双重飞跃。如此短的距离,就像给玉米加上了一层“保鲜膜”,最大程度减少了玉米的水分流失,将玉米的香、甜、糯迅速“锁”在每一颗玉米粒中。
大佘太镇地处北纬41°黄金种植带,年日照超3230小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具有优良品质的玉米。这里玉米种植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极高,加之昼夜温差大,使得玉米不仅高产,而且淀粉含量足、色泽金黄、粒粒饱满,为鲜食玉米的加工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企业的进驻,为玉米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进一步延伸了玉米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原本单一的玉米种植,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大佘太镇打造特色鲜食玉米品牌筑牢了坚实根基。
“大佘太镇目前已引进3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共同构成了玉米加工的主力军。”大佘太镇党委书记王永亮表示,“鲜食玉米生产线每小时产量可达2万至3万棒,年产量近5000万棒。我们计划在3年内实现年加工1.5亿棒的目标,持续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玉米种植,将大佘太镇打造成自治区西部最大的鲜食玉米基地。”
从1小时“锁鲜”的高效加工,到“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共赢模式,再到产地与加工的完美融合,大佘太镇正一步步书写着鲜食玉米产业新篇章。(记者 薛来 图古斯毕力格)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