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文化专业沙龙现场
北疆新闻北京9月22日消息 (吴汇慧)9月22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西辽河文化专业沙龙在北京内蒙古大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宣部文艺局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承办,通过权威考古成果发布与高端学术对话,深入探讨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分别发布了西辽河文化重要考古发现。这些成果聚焦红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涵盖聚落形态、祭祀体系、生业方式等多方面突破性发现,为理解西辽河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全新实物依据。
本次活动的核心环节三场学术对话,汇聚了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等十八位权威专家。
第一场对话
首场对话以“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为主题。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魏坚,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朱泓等学者深入剖析了西辽河文明的演进脉络,强调了其在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北方地区在文明奠基阶段的重要贡献。
第二场对话
第二场对话“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文化研究”则将视野扩展至全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方向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魏兴涛等专家,结合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等典型个案,辨析西辽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在文明化进程中的互动关系与差异特征,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动态的早期中国图景。
第三场对话
第三场对话立足当下,聚焦“西辽河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多位地方文旅局局长与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共同探讨西辽河文化的转化利用路径、区域文化品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等现实议题,推动考古研究成果与当代文化建构相融合。
本次西辽河文化专业沙龙汇聚多省份、多学科力量,不仅是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致力于推动西辽河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建构,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也为当前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提供历史智慧。“西辽河文化是文博考古重要的领域,在北京文化论坛期间举办专业沙龙非常有意义,沙龙把“十四五”期间的西辽河考古发掘、科研成果,交流互动展现出来,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传播。”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白杰如是说。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