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宝格达山国有林场的山道上,两侧白桦、山杨与落叶松遮天蔽日,樟子松和云杉茂密成林。
这片林场位于锡林郭勒盟东乌旗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中段西麓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带,是内蒙古最大内陆河——乌拉盖河的发源地。林场经营面积119.28万亩,其中天然林28.93万亩。
为强化水源涵养功能,2012年至2014年间,锡林郭勒盟投资1.84亿元,完成人工造林30.89万亩,实现了“再造一个宝格达山”的目标。
如何再造一个宝格达山?十多年前种的树,如今长得怎样?林场又如何实现“点绿成金”?近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主题采访团深入林场,探寻答案。
雨霁初晴,宝格达山林海苍翠欲滴。松针垂落的水珠折射着阳光,山涧清流淙淙作响。
“最近暴雨多,但我们心里却踏实得很!”宝格达山国有林场场长陈海宝踏着湿润的土地,信心十足。“林区的腐殖质层像一块大海绵,哪怕一小时下60、70毫米的暴雨,也难成山洪。”陈海宝解释道,雨水被层层截留,缓慢释放、下渗,汇成山涧清流潺潺而下,滋养整个水系。
陈海宝还记得刚来林场工作时,偶尔才能碰到独自觅食的野生动物。而如今,驼鹿、马鹿、狍子常成群结伴出现,金雕等220余种野生动物也在此安家落户,林间生机盎然。
这一显著变化,与多年来持续的生态修复工程密不可分。作为乌拉盖河的源头,宝格达山林场生态功能显著,对维系整个流域的水源涵养与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强化这一功能,2011年,锡林郭勒盟启动乌拉盖水系水源涵养林工程,规划五年内“再造一个宝格达山”,完成30万亩人工造林,系统增强森林覆盖率和水源保护能力。
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工程就此拉开序幕。当时,宝格达山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造林景象,施工高峰期有数千工人同时作业。依据总体规划,当地精选云杉、樟子松、落叶松等适生树种,采用营造纯林与混交林相结合的模式,扩大已有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乌拉盖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宝格达山生态屏障作用。
“这是林场自1958年建场以来最大的造林工程,”陈海宝说,“到2019年二期工程收官,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完成人工造林34.39万亩。如今,林场森林覆盖率达53.8%。”
造林只是第一步,长期的抚育与管护才是守护绿色的生命线。如今,宝格达山国有林场的工作重心已转向森林资源的保护。补植补栽、林木抚育、科学经营……一项项工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森林防火是林场工作的重中之重。宝格达山国有林场构筑起“物防+技防+人防”的立体化防火体系:沿中蒙边境线、林区核心地带,设立了一道道防火隔离带,将万顷林海环绕其中,有效阻隔外来火患。林区内基本实现高清智能监控全覆盖,摄像头化身全天在线的“电子哨兵”,灵敏识别烟雾和火点,及时发出警报。同时,100名护林员常年驻扎在护林站,一旦发生火情,便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守绿、护绿,也逐渐成为林场居民及周边农牧民的自觉行动。“一旦有火情,根本不用动员,老乡们会蒸好馒头,自发送往扑火一线,让我们非常感动。”陈海宝的话语中充满敬意。
这种守护的共识,在岁月流转中悄然生长。自2006年起就在林场当护林员的包永利,亲眼见证了这一切。“变化非常明显,”他望着眼前熟悉的林海说道,“以前进山宣传防火,磨破嘴皮子。如今不同了,一到防火期,老乡们自己就绷紧了弦。看见陌生人携带火种,他们会主动提醒;发现可疑烟雾,第一时间就给护林站打电话。保护这片林子,大伙儿都觉得是自己的事。”
如今,宝格达山国有林场层林涌翠,万物竞生。林场职工们巧妙利用片片绿荫:林下,一簇簇食用菌破土而出,中草药静默生长;林间,梅花鹿身影轻盈,穿梭嬉戏……几年间,随着宝格达山国有林场的美丽容颜尽展,这片绿水青山,正逐渐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金山银山”。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一场关于绿水青山价值实现的探索,正在宝格达山的万顷林海中稳步推进。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推进和全国碳市场深化发展,2022年6月,东乌旗全面启动碳汇开发工作,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系统开展森林资源现场勘察、数据监测与PDD文件编制等工作。初步测算显示,宝格达山林场造林工程每年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6万吨以上。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摸清了碳汇‘家底’,正积极筹备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开户,加快将‘碳’潜能转化为‘碳’收益。”陈海宝说,未来,一旦林场碳汇交易成功,这片林木每年的生长都将变成实际的生态收益,持续反哺森林的抚育与管理,形成“保护-升值-再保护”的良性循环。这不仅为林区生态产业化提供路径,更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可衡量、可交易的经济资源。(记者 方圆 张慧玲)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