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7月7日,记者在试验田里见到王振国时,他正在和团队探讨“冬黑麦+”模式的大面积推广方案。实验室在田间,办公室在地头,参加工作20多年来,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国用一项项硬核技术和一颗滚烫的初心,点亮了通辽乡村振兴之路。

  破土:“薄地”育出“金种子”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王振国自参加工作以来,便发挥自身优势,将科研的种子播撒在特色作物研究的广阔领域,把目光锁定在别人眼中的“薄地”——盐碱滩和边际土地上。

  作为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通辽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创新人才团队带头人,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地里,专啃“硬骨头”。经过十几年攻关,14个抗逆优质的高粱、谷子、荞麦等特色作物新品种破土而出,其中两项填补了自治区空白。这些“金种子”配上他与团队集成的绿色旱作高效生产技术,让昔日的“边角料”土地焕发了生机,盐碱地改良、单产提升不再是梦。

  50多篇论文、7部专著、2项国际专利和5项省部级科技奖,是他扎根一线的坚实足迹;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通辽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通辽市创新先进个人……群众和专家的认可是他继续奋进的不竭动力。

  扎根:山沟沟里绘“冬绿”

  2022年,王振国领命担任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库伦旗科技特派团团长。库伦的冬天,饲草短缺、风沙肆虐,是困扰牧业的老大难。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9名专家卷起裤腿,一头扎进旗里的沟沟坎坎。

  不久,“冬黑麦+”种植模式在库伦大地上铺展开来。冬天闲田种上黑麦,绿油油的麦苗像毯子一样盖住土地,五月收获饲草不仅解决了牛羊的“口粮荒”,还解决了土壤风蚀,下茬播种荞麦、鲜食玉米、早熟高粱谷子、青贮玉米等作物。这一招,让农牧交错的冷凉区大田也能实现“一年两收”“两年三熟”,粮、经、饲协调发展有了新路子。

  3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库伦旗8个乡镇、186个村。13个示范基地、7500亩示范样板田,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课堂”。183个新品种、13项新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指导作物种植3.54万亩、牲畜养殖2.72万头(只),帮农牧民卖出农产品1.5万吨,助农增收9200万元。科技,成为产业振兴的“及时雨”。

  他还瞄准本土农技员、合作社带头人和致富能手,手把手教。短短几年,就带出了5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2500多人次的培训、120多次的田间答疑、620多次的专家人才服务……他把科技的“火种”撒向千家万户,点亮了乡亲们增收的希望。

  抽穗:杂粮“链”出大品牌

  如何让小杂粮卖出大价钱?王振国把目光投向了产业链。他推动建立内蒙古首家“高粱科技小院”,让科研、推广和经营主体无缝对接。

  “库伦荞麦”是老牌子,但效益却有待提高。他无偿转让“通苦荞2号”优质品种,支持当地企业产品提质,促动单品销量三年翻了两番!富硒荞麦、富硒牛肉、荞麦花茶……一个个高附加值产品在他的支持下崭露头角,擦亮了“库伦荞麦”等金字招牌。他主持推动的高粱品种革新,让通辽高粱大步走向机械化、专用化。他推广的10余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应用近千万亩,节本增收超5亿元,让特色农业真正强起来。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的风吹日晒,从一颗种子的破土到一方产业的振兴,王振国的身影始终与通辽大地紧紧相连。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不忘初心为三农,砥砺前行促振兴”的使命与担当,化作了科尔沁草原上最动人的丰收图景。

  仲夏时节,冬黑麦麦浪翻滚处,这位麦田里的“科技守望者”边走边看,正酝酿着科技兴农更美的未来……(记者  薛一群  见习记者  贾雪)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杨净毓
11197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沙漠里的“星星酒店”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