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中国民族报》第4版刊发整版文章《“北方海南”石榴红 黄河岸边奏新章——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探索与实践》,报道了自2018年成功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后,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各族干部群众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新征程上凝心聚力再出发,共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8月12日《中国民族报》第4版
黄河西行客栈带火乡村旅游。郝维涛 摄
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是黄河流经内蒙古的第一站。历史上,这里是为支援包钢建设,掀起“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的地方,也是书写“小三线”军工企业艰苦创业、支持国防建设光荣历史的地方。今天,海南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自2018年成功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后,海南区各族干部群众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新征程上凝心聚力再出发,共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我们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全过程、各方面;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全力叫响‘北方海南石榴红’品牌,推动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海南区委书记刘宝成说。
“祖国,我想对您说!”——“百家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海南区专场活动。
海南区教育局组织青少年开展“铸牢”专题学习活动。
高位谋划,让“铸牢”落地生根
海南区是一个典型的工业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和谐大家庭。海南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居一座城,并肩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北方海南精彩绽放。
每年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政策宣传月”,5月的最后一周是“民族法治宣传周”。今年宣传月期间,海南区乘着主场活动在乌海市举行的东风,紧紧围绕“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创新开展各类学习宣传活动,推动“铸牢”在各行业、各领域落地生根,为“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凝聚奋进力量。
近年来,海南区紧扣“铸牢”主线,以“深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推动宣传月活动早开局、高起步、稳落实,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海南区委关于牢记嘱托、坚定不移推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任务落实的决定》《海南区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工作方案》《海南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等,以健全政策体系把牢创建工作政治方向。
强化理论学习——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展“书记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活动,全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学习,各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专题培训,以强化教育培训夯实创建工作思想基础。
强化统筹布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纳入党委巡察、政绩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对全区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进行调整完善,重点抓好组织、制度、推进、管理、考评“五个保障体系”建设,配足配强配优镇(街道)、村(社区)民族工作人员,在凝聚创建工作合力、夯实创建工作格局上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一年一度的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
互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紧邻黄河,被誉为“黄河入内蒙第一村”。在这里,村居排列整齐,道路宽阔通畅,通信网络全面覆盖,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一张张笑脸彰显着村民的幸福生活,也折射出海南区和谐美好的新图景。
“我们村从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现在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4年9月,我们村还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呢!”赛汗乌素村党委书记王二占说,通过打造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建设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幸福乡村、创建多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多彩乡村,赛汗乌素村走出一条具有北疆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赛汗乌素村的今昔巨变,不仅是海南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更为探索“铸牢”新实践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京蒙协作,主动承接“六个倍增计划”“四项行动”,推动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煤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打造自治区西部配煤中心,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2年至2024年,海南区城镇常住居民、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4.74%和8.20%,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发展机制。2024年,海南区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益均突破20万元,拉僧庙镇曙光村突破100万元。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2021年以来,海南区累计使用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750万元,实施项目12个,带动5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涉及全区50%的居民棚户区搬迁基本完成。实施“一刻钟生活圈”微改造,实现“城市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和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实施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便民商圈提升改造等43个民生项目,打造了“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
守望相助,爱上“北方海南”
“我家从老旧平房搬到新楼房,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是做梦都没想到!”68岁的汪沙津在海南区生活了几十年,退休后,她想着为社区、为社会做点实事,于是加入红石榴志愿服务队。“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邻居们都会帮忙,这些暖心举动,可以增进邻里感情、促进和睦相处、提升社区温度。”汪沙津感慨地说。
如今,守望相助、助人为乐在海南区蔚然成风。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帮扶助困,为各族群众解难题,用爱温暖人心,成为“铸牢”的宣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为海南区创建工作助力添彩。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理顺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各族群众融入城市政策措施,公共社会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广泛开展“石榴籽就业行动”“和美乌海·新故乡”等服务活动,为各民族流动人口留得下、能就业、过得好提供制度保障。打造“让流动的心扎根小镇”“红石榴就业服务队”等服务品牌,“红石榴+”各民族互嵌发展平台阵地24个,“睦邻”长廊、“睦邻”集市10处。
实施“民族团结+旅游”行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设立“黄河入蒙首站”黄河石标志和母亲河形象标识,建设“海南黄河西行客栈”“我们如此热爱黄河西行客栈”等景观小品。开通“红石榴旅游线路”,打造“民族团结号”专线,开设悦动风行黄河情之运动线路、自然耕读天地情之农旅线路、山水田园合家欢之休闲线路、医养食疗保健康之养生线路、不忘初心拓未来之红旅线路、炫酷科技工业风之工旅线路6条精品旅游线路,累计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旅游及带动周边收入约650万元。持续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北方海南”这片热土,促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发展。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强“北方海南石榴红”品牌,制定培育工作方案,深入推进“同德、同享、同心、同福、同育、同筑、同向、同聚”8个“石榴红”品牌建设。成立“石榴红”家园、“石榴红”工作室、“石榴红”共富工坊、“石榴红”志愿服务队等,广泛开展“我的工作与‘铸牢’”实践活动。至今,海南区先后创建各级各类示范单位、集体57个,先进模范个人84人,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2次。2019年以来,海南区累计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家,自治区级、市级模范个人12人,创建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8家。
时任赛汗乌素村第一书记孙寿峰(右)帮助村民销售葡萄。
心灵相通,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2025年5月,北方海南文创产品惊艳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全面展示海南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此次参展的30余款文创产品涵盖艺术品、家居用品、装饰品三大类,重点推出了‘北方海南游礼’‘乌海文创’‘石头的秘密’三大主题产品。”海南区参展负责人介绍,首次亮相的“岩小羊”系列稳居C位,“小三线”复古暖壶杯、手榴弹、抽纸盒等军工文创产品更是引发怀旧热潮。
近年来,海南区以优秀作品、多样载体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取得显著成效。
打造精品力作——创作了《黄河几字弯上的激情岁月》《筑梦在黄河几字弯》等优秀文艺作品5000余件,全面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旅游景观,全区文化场馆、体育场馆、旅游景区等公共文化区域共展示“铸牢”实物实景291处。
打造共享平台——打造“北方海南+”等一系列各民族共享共乐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北方海南·左邻右舍文化节”“北方海南书香飘”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军营等开展“赏年画·过大年”“民族魅力大家看”“我们的中国梦”等文化惠民活动,让各民族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北方海南·黄河风”农民庆丰收活动入选“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名单,“北方海南”城市名片连续多年精彩亮相全国文博会。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收集整理海南区各族群众投身“煤城”“小三线”和现代“北方海南”建设的故事佳话,深入发掘各族群众“一起走过”“一起生活”“一起实现”历程中积累的红色资源,由海南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创排推出了《三线印记》歌舞剧,以全景式、沉浸式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小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据了解,该剧观看人数达5万余人次,不少观众从剧中人物身上找到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段历史。
海南区税务局通过文艺演出,共谱民族团结曲。
海南区“铸牢”宣传教育活动走进乡村。
深化宣教,绘就最大“同心圆”
2024年8月,持续暴雨过后,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的河滩地水位急速上涨,威胁沿河4户居民和牲畜的安全。47岁的村民陈军接到求助电话后,毫不犹豫地前去帮忙转移羊群,却不慎被卷入湍急的河流,不幸离世。
2025年4月,陈军入选2025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好人榜”。海南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发掘、寻找、推荐身边榜样和道德模范。
实施社会教育固本强元工程——做好“文明实践+”文章,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文明实践所5个、文明实践站19个,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等主题活动700余场次,培育“红石榴”“巧媳妇”“热心大叔解忧团”“暖心帮帮团”“老书记工作室”等20余个品牌项目。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在全社会组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基层宣讲活动、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在社区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活动,在主流媒体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宣传专栏,形成“铸牢”宣传教育全领域拓展的良好局面。
实施青少年培根铸魂工程——以“争做小小石榴籽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在全区中小学分类开设“石榴籽”育人小课堂,成立石榴籽社团100多个,7所学校建立了“石榴籽”讲堂,各幼儿园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区域60多个。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讲解员大赛及“石榴籽”好少年小记者、讲解员培训,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清明祭英烈”“品味端午、传承文化”等各族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嵌式”文化活动。
实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讲工程——建立由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模范典型、各族群众代表等组成的宣讲队伍4支,开展“铸牢”主题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创新开设录制“星火课堂”,打造“‘理’进万家、‘声’动海南”理论宣讲品牌,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展厅,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讲宣传,努力阐释好、传播好、宣传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在深入推动“铸牢”宣教工作中,海南区以“旅游+”“文化+”“互联网+”为载体,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八入”活动,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八进”示范点和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运动公园等“铸牢”教育基地,以点串线、以线织面,推动民族工作由“创建型”向“示范型”纵深拓展。
如今,海南区各族干部群众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道路上奋勇争先齐努力,一幅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画卷,正在北方海南徐徐展开。
“我们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奋斗之姿,全力以赴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实现实质性突破,不断推动海南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为做好新时代乌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再立新功。”海南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耿直说。(记者 孙文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乌海市海南区委统战部提供)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