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熔金,黄河岸边。60岁的王玉枝手持长筷,轻轻翻动着油锅里的炸糕。金黄色的面团在热油中翻滚膨胀,升腾的香气裹着热浪,牵引着游客循香而来。这缕烟火气,飘荡在画匠营子村——如今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村”的土地上,成为黄河文旅交响曲中最动人的音符。
8月20日下午,“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媒体团来到内蒙古包头市的“天下黄河第一村”。站在黄河岸边远眺,一侧是波光粼粼的宽阔河面,一侧是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区。古榆树下,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正举着自拍杆取景;黄河文化民俗展览馆里,研学团队在展陈前驻足;靳尚谊艺术创意空间内,画笔与黄河涛声共鸣。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断壁残垣的空心村。
画匠营子村的名字,源自一段艺术血脉。清朝年间,一位焦姓画匠走西口至此定居,用丹青妙笔为庙宇和民居绘制壁画,“画匠营”由此得名。2016年,因稀土高新区规划,大部分村民迁居安置房,只留下零星的鱼馆和农家乐守着黄河。2023年12月,包头市决心投资打造“天下黄河第一村”文旅综合体。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2万平方米的闲置村落完成了华丽转身。设计团队历经4次方案汇报、10次实地调研,并多次拜访国内文旅专家,最终确定“以画为魂、以河为脉”的开发理念。
如今,漫步其中,目光所及,特色商业街里非遗匠人现场制作糖画,奶皮子酸奶店铺前排起长队;黄河文化民俗展览馆内,七大展厅系统展示黄河文明的脉络;漂流水上基地传来游客的欢笑声,与黄河波涛声交织……
更深远的变化在产业链上延伸。景区作为“千万工程”示范点,将周边农田和渔场打造成直采基地。“小白河湿地的鲜鱼、农田的时蔬直供餐桌,让游客尝到‘黄河岸边的烟火气’。”包头袁家村文旅策划总监石如琳介绍,这里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
虽已是入秋时节,王玉枝依然忙得满头大汗。她未曾想到,小时候跟母亲学的炸糕手艺,会在晚年成为致富法宝。她的炸糕铺不仅日均收入超千元,更带动近30户村民就业增收。“以前村里静得能听见黄河水声,现在热闹得像过年。”一位村民望着穿梭的人流感慨。随着“天下黄河第一村”文旅综合体项目三期工程的推进,更多村民正在不断融入这条文旅产业链——民宿管家、导览员、手工艺人。曾经面朝黄土的背影,如今成为黄河文化的传播者。
距“天下黄河第一村”15分钟车程,一座投资1.27亿元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巍然屹立。其核心——黄河博物馆,已成为包头的文化地标。今年上半年,这里接待游客达13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百万元。当孩子们在VR设备前“修复”虚拟湿地,互动沙盘正演示着小浪底工程如何将泥沙含量从27.5公斤/立方米降至5.76公斤/立方米——这些科技展陈与史前黄河厅的猛犸象化石相映成趣。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容器,更是产业引擎。馆内引入华莱士体验店、猪迪克儿童乐园等业态;馆外观景塔与黄河谣文化园的水车遥相呼应——后者4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成为自治区文旅融合的典范。“我们要把包头黄河景区打造成弘扬黄河精神、展示黄河文化的‘近悦远来’之地。”包头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据统计,当地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支持黄河文旅项目建设,近期又争取到自治区旅游专项资金750万元用于提档升级。
据当地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3月的黄河开河观凌周,包头黄河流域的文旅热度达到沸点。在冰凌碰撞如钟磬和鸣的奇观中,50万人次的游客带来1100万元旅游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24万外地游客贡献消费额超三成,黄河大集的农户们发现,活动结束后仍有游客循着抖音攻略前来采购土特产。
在“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媒体团成员眼中,包头模式的核心价值逐渐清晰:用文化基因激活闲置资源,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青海守护“天下黄河青海清”,甘肃打响水土保持阵地战,内蒙古则用文旅之笔书写黄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暮色渐沉,黄河水泛着一道道金光。村口老榆树下,几位穿汉服的姑娘仍在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王玉枝的炸糕摊前,又排起了新一列队伍;黄河博物馆里,讲解员指向遥感影像——曾经泛黄的污染带已蜕变为青碧的生态廊道。“黄河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黄河谣工匠博物馆创始人李天东抚摸着百年水车说道。
从画匠营子的壁画到博物馆的匠人工具,从空心村到致富源,从1.45亿元投入到百万级客流,这条古老的母亲河,奏响了传统与现代的澎湃和鸣,包头的黄河故事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收入,终将成为最动人的幸福经济学。(记者 蔡冬梅 马旭冉)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